着头,“那没办法。你们王家必须出一个丁,十天之内要到官府报道。你可要抓紧了。”
老乡传了话,又去别家传口信。
王三娘傻了,“大姐,这可怎么办爹去服徭役,会死的吧让二壮去,可是二壮还没娶妻,连个孩子都没有,要是有个三长两短,这如何是好“
三娘急得要哭。
她一着急,手上就没个轻重,孩子受不住力,哭了起来。
哇哇哇
王三娘满脸通红,很是心虚。
王元娘对她说道“你看着小宝,我去找你姐夫拿主意。”
沈小哥也碰见了传信的老乡。
同样的事情,还是服徭役。
沈小哥几兄弟,早就分家独过。
也就意味着每家都要出一个丁口,去服官府的徭役。
如果就在本地县城,疏通沟渠,开垦荒地,修整官道,那也罢了。
本地服徭役,除非特别倒霉,基本上不会出人命。
而且时间也短,也就一个来月。
可是这回,是要去北边输送粮草,来回几千里,一去大半年。
这么远的路,这么长的时间,真的会死在外面。
不是小民自己吓唬自己。
这是经验教训。
凡是这种几千里来回大半年,又是冬天的徭役,每次征发民夫,能活着回来的也就六七成。
若是遇到战事,活着回来的能有四五成,那都是老天保佑。
很多人,即便能活着回来,也会落下一身的病根。
所以,人人都视这种徭役为死亡之旅。
没人敢打包票,自己是那个能活着回来的幸运儿。
光是冬天冻得残废的人,每年都不知道有多少。
还要在大冬天赶路,脚就别指望要了。
十根脚趾头,能囫囵带回来五六根,已经是幸运儿。
这样的徭役,没人敢去。
沈家几兄弟,目前看来,就沈小哥最有出息。
于是,托人带信给沈小哥,能不能想想办法,免了这次徭役。
沈小哥也着急的很。
两口子在路上碰面,王元娘说起自家的事情。
沈小哥说道“家里那边,也托人带了口信,也是徭役的事情。”
“那怎么办我听人说,这次征发徭役,主要就是在京畿,还有附近几个州府。会死好多人。”
沈小哥安慰她,“你先别着急,我去问问韩先生。韩先生是读书人,他肯定有办法。你先回去等我。”
“那我就回去等你”
沈小哥挥挥手,让她赶紧回去。
外面冷
自从下了一场暴雨,气温骤然降低。
还没有立冬,却已经寒风刺骨,犹如三九寒天。
沈小哥拢了拢衣领,遮住灌入脖颈的寒风,走进山庄大院。
原来不仅他来找韩先生想办法,还有其他人也因为徭役一事来找韩先生想办法。
韩先生将他们请进花厅。
“事情我都已经了解清楚,按照朝廷律法,想要免除徭役,要么输粮,要么捐钱,或是棉麻布匹也行。”
“除了给钱给粮外,还有别的办法吗”
韩其宗郑重说道“还有一个办法,有贵人为你们在官府打声招呼,将你们的名字从名册上划掉。”
众人失望。
要是认识贵人,哪里还需要辛苦做工挣钱。
“就只能给钱或是给粮”
韩其宗重重点头,“是的想要免除徭役,只能给钱或是给粮食,亦或是布匹。”
沈小哥发问,“一个人要多少钱粮,才能免除徭役。”
韩其宗说道“这一次的情况比较特殊,任务很重,所以赎买徭役的价钱也比往年要高。一个人,米面五斗,或是钱一贯,亦或是两匹布。”
“怎会如此昂贵”
“听人说,往年赎买徭役只需要两斗米面。”
“官府今年着实苛刻。这是要把人往死里逼啊”
“今年收成本就不怎么样,勉强活命,结果官府还要盘剥,活不下去了啊。”
“若是不赎买,就要去几千里外送死。”
“未必能走几千里远。说不定刚走出京畿,命就没了。”
“是啊,这可如何是好。”
众人都嫌弃官府给的价钱太高,可是身为升斗小民,哪有说“不”的权利。
沈小哥打听清楚价格后,也很愁。
王家要赎一个人丁,自家那边要赎四个人丁,加起来就是五个人丁。
价值五贯钱,或是十匹棉麻布匹,亦或是二十五斗米面。
即便他和王元娘都很干,能挣钱,也能攒钱,可是今年花钱的地方也很多。
孩子出生,置办孩子的衣物,孝敬家里老人,处处都要花钱。
平日里开生活,米面肉菜,油盐酱醋,也都要花钱买。
他怀揣愁绪,回到家。
王元娘赶紧迎上来,“怎么样打听清楚了吗”
沈小哥点头,将赎买徭役的价格报给她。
王元娘听完,愣在当场,“竟然这么贵”
这时,就听见王三娘说道“姐,这半年我攒了两百文钱,全都给你。你拿去给咱们爹赎买徭役。可不能让爹还有二壮去服徭役,是会死人的。”
王元娘忙说道“不用你的钱,你自个的钱继续攒着,以后当嫁妆。”
王三娘执意不肯,“那不行那是我爹,也是我兄弟,我现在又没嫁人,我怎么就不能帮着家里。”
眼看两姐妹要吵起来,沈小哥连忙劝住,“先回屋再慢慢商量。这外面怪冷的。今年天气怪得很,当心伤风着凉。”
“姐心疼灯油钱,舍不得在屋里做针线活。”王三娘趁机告状。
沈小哥立马说道,“元娘,我和你说过多少回,不要为了省那点灯油钱就不顾身体。万一伤风着凉,岂不是要花更多的钱。”
王元娘小声解释,“天都还没黑,就在屋里点灯油,多浪费。再说了,大白天也不冷。”
“怎么不冷,我看小宝都流鼻涕了。”
都是钱闹得。
沈小哥好说歹说,才说服王元娘以后别那么节俭,该花就要花。
他能挣钱,能养妻儿。
赎买徭役的钱,也能凑出来。
无论如何,不能让家里人去走这趟死亡徭役
老乡传了话,又去别家传口信。
王三娘傻了,“大姐,这可怎么办爹去服徭役,会死的吧让二壮去,可是二壮还没娶妻,连个孩子都没有,要是有个三长两短,这如何是好“
三娘急得要哭。
她一着急,手上就没个轻重,孩子受不住力,哭了起来。
哇哇哇
王三娘满脸通红,很是心虚。
王元娘对她说道“你看着小宝,我去找你姐夫拿主意。”
沈小哥也碰见了传信的老乡。
同样的事情,还是服徭役。
沈小哥几兄弟,早就分家独过。
也就意味着每家都要出一个丁口,去服官府的徭役。
如果就在本地县城,疏通沟渠,开垦荒地,修整官道,那也罢了。
本地服徭役,除非特别倒霉,基本上不会出人命。
而且时间也短,也就一个来月。
可是这回,是要去北边输送粮草,来回几千里,一去大半年。
这么远的路,这么长的时间,真的会死在外面。
不是小民自己吓唬自己。
这是经验教训。
凡是这种几千里来回大半年,又是冬天的徭役,每次征发民夫,能活着回来的也就六七成。
若是遇到战事,活着回来的能有四五成,那都是老天保佑。
很多人,即便能活着回来,也会落下一身的病根。
所以,人人都视这种徭役为死亡之旅。
没人敢打包票,自己是那个能活着回来的幸运儿。
光是冬天冻得残废的人,每年都不知道有多少。
还要在大冬天赶路,脚就别指望要了。
十根脚趾头,能囫囵带回来五六根,已经是幸运儿。
这样的徭役,没人敢去。
沈家几兄弟,目前看来,就沈小哥最有出息。
于是,托人带信给沈小哥,能不能想想办法,免了这次徭役。
沈小哥也着急的很。
两口子在路上碰面,王元娘说起自家的事情。
沈小哥说道“家里那边,也托人带了口信,也是徭役的事情。”
“那怎么办我听人说,这次征发徭役,主要就是在京畿,还有附近几个州府。会死好多人。”
沈小哥安慰她,“你先别着急,我去问问韩先生。韩先生是读书人,他肯定有办法。你先回去等我。”
“那我就回去等你”
沈小哥挥挥手,让她赶紧回去。
外面冷
自从下了一场暴雨,气温骤然降低。
还没有立冬,却已经寒风刺骨,犹如三九寒天。
沈小哥拢了拢衣领,遮住灌入脖颈的寒风,走进山庄大院。
原来不仅他来找韩先生想办法,还有其他人也因为徭役一事来找韩先生想办法。
韩先生将他们请进花厅。
“事情我都已经了解清楚,按照朝廷律法,想要免除徭役,要么输粮,要么捐钱,或是棉麻布匹也行。”
“除了给钱给粮外,还有别的办法吗”
韩其宗郑重说道“还有一个办法,有贵人为你们在官府打声招呼,将你们的名字从名册上划掉。”
众人失望。
要是认识贵人,哪里还需要辛苦做工挣钱。
“就只能给钱或是给粮”
韩其宗重重点头,“是的想要免除徭役,只能给钱或是给粮食,亦或是布匹。”
沈小哥发问,“一个人要多少钱粮,才能免除徭役。”
韩其宗说道“这一次的情况比较特殊,任务很重,所以赎买徭役的价钱也比往年要高。一个人,米面五斗,或是钱一贯,亦或是两匹布。”
“怎会如此昂贵”
“听人说,往年赎买徭役只需要两斗米面。”
“官府今年着实苛刻。这是要把人往死里逼啊”
“今年收成本就不怎么样,勉强活命,结果官府还要盘剥,活不下去了啊。”
“若是不赎买,就要去几千里外送死。”
“未必能走几千里远。说不定刚走出京畿,命就没了。”
“是啊,这可如何是好。”
众人都嫌弃官府给的价钱太高,可是身为升斗小民,哪有说“不”的权利。
沈小哥打听清楚价格后,也很愁。
王家要赎一个人丁,自家那边要赎四个人丁,加起来就是五个人丁。
价值五贯钱,或是十匹棉麻布匹,亦或是二十五斗米面。
即便他和王元娘都很干,能挣钱,也能攒钱,可是今年花钱的地方也很多。
孩子出生,置办孩子的衣物,孝敬家里老人,处处都要花钱。
平日里开生活,米面肉菜,油盐酱醋,也都要花钱买。
他怀揣愁绪,回到家。
王元娘赶紧迎上来,“怎么样打听清楚了吗”
沈小哥点头,将赎买徭役的价格报给她。
王元娘听完,愣在当场,“竟然这么贵”
这时,就听见王三娘说道“姐,这半年我攒了两百文钱,全都给你。你拿去给咱们爹赎买徭役。可不能让爹还有二壮去服徭役,是会死人的。”
王元娘忙说道“不用你的钱,你自个的钱继续攒着,以后当嫁妆。”
王三娘执意不肯,“那不行那是我爹,也是我兄弟,我现在又没嫁人,我怎么就不能帮着家里。”
眼看两姐妹要吵起来,沈小哥连忙劝住,“先回屋再慢慢商量。这外面怪冷的。今年天气怪得很,当心伤风着凉。”
“姐心疼灯油钱,舍不得在屋里做针线活。”王三娘趁机告状。
沈小哥立马说道,“元娘,我和你说过多少回,不要为了省那点灯油钱就不顾身体。万一伤风着凉,岂不是要花更多的钱。”
王元娘小声解释,“天都还没黑,就在屋里点灯油,多浪费。再说了,大白天也不冷。”
“怎么不冷,我看小宝都流鼻涕了。”
都是钱闹得。
沈小哥好说歹说,才说服王元娘以后别那么节俭,该花就要花。
他能挣钱,能养妻儿。
赎买徭役的钱,也能凑出来。
无论如何,不能让家里人去走这趟死亡徭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