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悲惨的。
给人一种“好人没好报”的感觉,所以在其之后,没有人会对降将和亡国宗室予以信任,该杀就杀,斩草除根最省事。
现在,李笠也来这一出,会不会“好人没好报”
有可能,但忘恩负义的那些人,不太可能是梁、齐、周的遗族,而很可能是国内官场里的一些政治派系“山头”。
譬如,秉承萧梁湘东王萧绎一系的王琳,毕竟王琳是萧绎的便宜小舅子,其几个外甥在鄱阳过得好好的。
将来若有人浑水摸鱼要“复梁”,王琳的可能最大。
还有曾为湘东王故吏的王僧辩一系,但王僧辩代表着荆襄豪强的利益,其女婿杜龛,就是荆襄豪族代表。
这些人既然能在过去抛弃萧梁,将来抛弃李楚也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
这两座“山头”,代表着故梁的“前朝余孽”,现在虽然臣服新朝,却只是臣服于李笠个人。
如果将来新君镇不住,这两座“山头”,浑水摸鱼不是不可能。
至于起于岭表的陈霸先一系,成员多为边地豪强,不为建康“上流阶层”看重。
随着陈霸先的去世、李笠对诸将的任用,这一派系已经不成气候,但是“少主”陈昌还在,若李氏皇族无法镇住局面,这些人会不会把陈昌立起来呢
此外,还有利益受损的侨姓士族,还有故齐文武,以及利益同样受损的河北士族。
这些利益群体或“山头”,如今看起来老实,无非是楚国如日中天,大势已成。
可一旦出了淝水之战的那种大惨败,导致皇帝直属的军事力量受到严重损失,动摇国本李笠建国的资本是军队,那可就会“人心思变”。
所以,灭齐时,李笠亲自“带队”,并让各派系将领可劲刷军功,算作是这些故梁官员在新朝的前途保障。
但灭周,必须得李笠的嫡系来办。
而且,宗室和皇子,必须有份。
李笠安排梁森取益州,是加强元从故旧的地位;让侄子李昕取梁州,是给宗室“加分”。
取关中这最重要的事情,得是皇子来。
却绝对不能输,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楚国李家的势。
那么,不管今年还是明年发兵攻周,该由哪位皇子来挂帅呢
是嫡次子,还是,庶长子
毕竟,立下如此大功的皇子,声望必然大涨,理论上会对皇太子的地位构成威胁。
这个问题,李笠不可能和皇太子商量,也不好找大臣议论,只能自己拿主意。
毕竟,皇太子未来新君的“势”,也不能受影响。
下午,李笠拿着“作业”,和儿子李旿讨论历史前秦国君苻坚的败亡。
后世闻名的淝水之战,是苻坚的命运转折点,在此之前,苻坚的“势”如日中天,在此之后,日薄西山。
苻坚宽待降将、亡国宗室,为何被人恩将仇报,为什么突然就“众叛亲离”,为何会“好人没好报”
李旿对此作了回答,以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李笠看过之后,觉得儿子的分析不错。
李旿的看法一,苻坚的根基不稳,甚至被本族氐族贵族抵制。
首先,苻坚是靠政变得的皇位,这就导致本族贵族中反对者不少。
其次,苻坚任用名臣王猛,进行各项改革,明显损害了贵族们的利益。
二,由于原因一,苻坚便引入外族降将姚苌姚苌为羌人等,亡国宗室燕国慕容氏,掣肘本族贵族。
并故意把本族贵族外放地方,名为镇守要地,其实就是避免这帮贵族聚集京城搞事。
三,同样因为根基不稳,所以苻坚急需建功立业,来提升自己的威望,加强皇权。
灭晋国,统一天下,这样的声望,是最高的。
与此同时,若打下江南,可以把江南的土地以及百姓,分给那些心怀不满的贵族,安抚人心。
所以,苻坚必须御驾亲征,攻打晋国,维持国内的政治平衡,谁也拦不住。
赢了,他的“势”就彻底成了,接下来,就能从容布局,化解国内各种矛盾。
但是,淝水一战,秦军惨败,苻坚的“势”断了,那就必然落得“墙倒众人推”的结局。
因为房内只有父子二人,所以李旿把话说开他认为父亲的境地,或者说李家的境地,和苻坚类似。
父亲以微末出身鱼梁吏,挟常胜不败之师,扫平反对者,受梁禅,建国称帝,其实是不受士族待见的。
加上楚国检寺、检地、检籍,取消了士族乃至许多庄园主的特别待遇,这些人心中的不满必然很大。
而那些故梁官员、新朝大臣,要说对楚国的忠心,恐怕没多少,无非是慑于开国皇帝的“势”罢了。
所以,楚国开国以来,不断软硬兼施,来压服、收买人心。
通过不断地战争,获取新的土地和人口,来收买各派系文武官员。
开边贸、海贸,收买边地、沿海豪族。
又行科举,收买庶族人心。
一切看来,都很顺利,但全都建立在开国皇帝的“势”之上,那就是常胜不败,嫡系军队实力强劲。
这样的“势”要保持下去,必须得有“统一天下”来支持,一如苻坚需要灭晋、统一天下那样。
却绝对不能出现“淝水之战”的惨败结局,否则就是弄巧成拙,搞砸了。
只有做到这一点,出身微寒的楚国皇帝,才能拥有别人不可对抗的“势”。
但是,这样的“势”,将来能传给新君么
若新君的“势”不行,压不住开国勋臣及其派系,怎么办
高氏齐国的几个皇帝,即高家兄弟不算高澄,为什么总是有一些疯狂的举动,譬如虐杀大臣
李旿认为,大概是“势”压不住勋贵、文官,只能“另辟蹊径”。
不停地拿刀在人前挥舞,砍人,自残,嚷嚷“我疯起来连自己都怕,你们怕不怕”,以此压制晋阳武勋、邺城朝士
所以,李旿“超纲作答”,认为不仅父亲需要“势”,兄长皇太子也需要“势”。
但是,由皇太子挂帅伐周,是不可行的。
皇太子是储君,靠的是大义名分而不是立军功来即位。
若带兵出征,胜,地位微妙皇帝和皇太子之间的平衡,自古就是个很微妙但尖锐的问题,李旿没敢深入说。
败,声望大损,地位堪忧,所以不能出征。
若其他皇子挂帅,胜,对皇太子无形中形成威胁,还会分其“势”。
这一番剖析,让李笠对儿子刮目相看儿子进步很大呀
“你有何建议”李笠问,李旿闻言有些犹豫。
他倒是想了应对之策,但是
母亲千叮咛万嘱咐,父亲在时,他和弟弟必然平安,若父亲不在了,嫡兄即位后,一念,就能定他兄弟全家生死。
现在若得罪嫡兄、得罪嫡母,日后,可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孩儿,孩儿想不出来”
给人一种“好人没好报”的感觉,所以在其之后,没有人会对降将和亡国宗室予以信任,该杀就杀,斩草除根最省事。
现在,李笠也来这一出,会不会“好人没好报”
有可能,但忘恩负义的那些人,不太可能是梁、齐、周的遗族,而很可能是国内官场里的一些政治派系“山头”。
譬如,秉承萧梁湘东王萧绎一系的王琳,毕竟王琳是萧绎的便宜小舅子,其几个外甥在鄱阳过得好好的。
将来若有人浑水摸鱼要“复梁”,王琳的可能最大。
还有曾为湘东王故吏的王僧辩一系,但王僧辩代表着荆襄豪强的利益,其女婿杜龛,就是荆襄豪族代表。
这些人既然能在过去抛弃萧梁,将来抛弃李楚也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
这两座“山头”,代表着故梁的“前朝余孽”,现在虽然臣服新朝,却只是臣服于李笠个人。
如果将来新君镇不住,这两座“山头”,浑水摸鱼不是不可能。
至于起于岭表的陈霸先一系,成员多为边地豪强,不为建康“上流阶层”看重。
随着陈霸先的去世、李笠对诸将的任用,这一派系已经不成气候,但是“少主”陈昌还在,若李氏皇族无法镇住局面,这些人会不会把陈昌立起来呢
此外,还有利益受损的侨姓士族,还有故齐文武,以及利益同样受损的河北士族。
这些利益群体或“山头”,如今看起来老实,无非是楚国如日中天,大势已成。
可一旦出了淝水之战的那种大惨败,导致皇帝直属的军事力量受到严重损失,动摇国本李笠建国的资本是军队,那可就会“人心思变”。
所以,灭齐时,李笠亲自“带队”,并让各派系将领可劲刷军功,算作是这些故梁官员在新朝的前途保障。
但灭周,必须得李笠的嫡系来办。
而且,宗室和皇子,必须有份。
李笠安排梁森取益州,是加强元从故旧的地位;让侄子李昕取梁州,是给宗室“加分”。
取关中这最重要的事情,得是皇子来。
却绝对不能输,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楚国李家的势。
那么,不管今年还是明年发兵攻周,该由哪位皇子来挂帅呢
是嫡次子,还是,庶长子
毕竟,立下如此大功的皇子,声望必然大涨,理论上会对皇太子的地位构成威胁。
这个问题,李笠不可能和皇太子商量,也不好找大臣议论,只能自己拿主意。
毕竟,皇太子未来新君的“势”,也不能受影响。
下午,李笠拿着“作业”,和儿子李旿讨论历史前秦国君苻坚的败亡。
后世闻名的淝水之战,是苻坚的命运转折点,在此之前,苻坚的“势”如日中天,在此之后,日薄西山。
苻坚宽待降将、亡国宗室,为何被人恩将仇报,为什么突然就“众叛亲离”,为何会“好人没好报”
李旿对此作了回答,以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李笠看过之后,觉得儿子的分析不错。
李旿的看法一,苻坚的根基不稳,甚至被本族氐族贵族抵制。
首先,苻坚是靠政变得的皇位,这就导致本族贵族中反对者不少。
其次,苻坚任用名臣王猛,进行各项改革,明显损害了贵族们的利益。
二,由于原因一,苻坚便引入外族降将姚苌姚苌为羌人等,亡国宗室燕国慕容氏,掣肘本族贵族。
并故意把本族贵族外放地方,名为镇守要地,其实就是避免这帮贵族聚集京城搞事。
三,同样因为根基不稳,所以苻坚急需建功立业,来提升自己的威望,加强皇权。
灭晋国,统一天下,这样的声望,是最高的。
与此同时,若打下江南,可以把江南的土地以及百姓,分给那些心怀不满的贵族,安抚人心。
所以,苻坚必须御驾亲征,攻打晋国,维持国内的政治平衡,谁也拦不住。
赢了,他的“势”就彻底成了,接下来,就能从容布局,化解国内各种矛盾。
但是,淝水一战,秦军惨败,苻坚的“势”断了,那就必然落得“墙倒众人推”的结局。
因为房内只有父子二人,所以李旿把话说开他认为父亲的境地,或者说李家的境地,和苻坚类似。
父亲以微末出身鱼梁吏,挟常胜不败之师,扫平反对者,受梁禅,建国称帝,其实是不受士族待见的。
加上楚国检寺、检地、检籍,取消了士族乃至许多庄园主的特别待遇,这些人心中的不满必然很大。
而那些故梁官员、新朝大臣,要说对楚国的忠心,恐怕没多少,无非是慑于开国皇帝的“势”罢了。
所以,楚国开国以来,不断软硬兼施,来压服、收买人心。
通过不断地战争,获取新的土地和人口,来收买各派系文武官员。
开边贸、海贸,收买边地、沿海豪族。
又行科举,收买庶族人心。
一切看来,都很顺利,但全都建立在开国皇帝的“势”之上,那就是常胜不败,嫡系军队实力强劲。
这样的“势”要保持下去,必须得有“统一天下”来支持,一如苻坚需要灭晋、统一天下那样。
却绝对不能出现“淝水之战”的惨败结局,否则就是弄巧成拙,搞砸了。
只有做到这一点,出身微寒的楚国皇帝,才能拥有别人不可对抗的“势”。
但是,这样的“势”,将来能传给新君么
若新君的“势”不行,压不住开国勋臣及其派系,怎么办
高氏齐国的几个皇帝,即高家兄弟不算高澄,为什么总是有一些疯狂的举动,譬如虐杀大臣
李旿认为,大概是“势”压不住勋贵、文官,只能“另辟蹊径”。
不停地拿刀在人前挥舞,砍人,自残,嚷嚷“我疯起来连自己都怕,你们怕不怕”,以此压制晋阳武勋、邺城朝士
所以,李旿“超纲作答”,认为不仅父亲需要“势”,兄长皇太子也需要“势”。
但是,由皇太子挂帅伐周,是不可行的。
皇太子是储君,靠的是大义名分而不是立军功来即位。
若带兵出征,胜,地位微妙皇帝和皇太子之间的平衡,自古就是个很微妙但尖锐的问题,李旿没敢深入说。
败,声望大损,地位堪忧,所以不能出征。
若其他皇子挂帅,胜,对皇太子无形中形成威胁,还会分其“势”。
这一番剖析,让李笠对儿子刮目相看儿子进步很大呀
“你有何建议”李笠问,李旿闻言有些犹豫。
他倒是想了应对之策,但是
母亲千叮咛万嘱咐,父亲在时,他和弟弟必然平安,若父亲不在了,嫡兄即位后,一念,就能定他兄弟全家生死。
现在若得罪嫡兄、得罪嫡母,日后,可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孩儿,孩儿想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