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夫君,欲于丙午,亲铸阳燧。”甯贵妃遂问“不知何故”
“阳燧取火于天,于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摩励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此取真火之道也。”公孙王后言道“五月丙午,乃匠人之祀。夫君有意,与上巳、重阳、正腊,并列。称端阳,亦作端午。端者,首也。乃指丙午日。”
“阳燧,金也。取金盂无缘者,执日高三四丈时,以向,持燥艾承之寸余,有顷焦之,吹之则燃,得火。”墨门之事,甯贵妃,自也知晓。
所谓“阳燧”,便是凹面铜镜。以聚日光,燃“艾炷”施灸。故后世曰“阳燧,火镜也。以铜铸成,其面凹,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
墨门自古便有,五月丙午,铸阳燧之仪。乃出匠人之节。蓟王有意,改匠人之节,为举国之庆。
“不知夫君,如何行事”回忆少时,点点滴滴。甯贵妃,不禁莞尔。论奇思妙想,天生刘三墩。
“薰艾草、饮菖蒲;食角黍、赛龙舟。”公孙皇后,如数家珍。
菖蒲酒,天下珍酿。昔孟陀,以菖蒲酒一斛遗张让,即拜凉州刺史。乃春腊二赐之常客。国老宿臣,皆得享用。
“角黍”,时下江东,又称“鹜角黍”。
太平御览引晋人周处风土记“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草木灰浸泡过滤煮之令烂熟,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糉zong,一名角黍。”宋人周邦彦齐天乐端午词曰“角黍包金,香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穀四粽“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椶櫚叶心之形,故曰糉,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餽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正如试儿之礼。鹜角黍,乃楚人所创,兴于江南。时下,尚不见于河北。
蓟国因水而兴、所谓,“龙舟鷁首,浮吹以娱”。于南港水道,行百舸争流。譬如西林赛马也。
“夫君乃为,楚汉和合也。”甯贵妃,一语中的。
“此其一也。”公孙王后,柔声言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礼也。三月上巳之后,于五月丙午,再立国礼。亦为溥天同庆,以睦国人,乃其二也。”
“夫君,天生。”甯贵妃岂能不知。隆重礼节,三日大酺。举国同庆,与有荣焉。聚拢民意,淬炼国风,无往不利。
于是,上巳、端午、重阳、正腊。遂成蓟国,四大节庆。可比,“春蒐、夏苗、秋獮、冬狩”。
与民同乐,是也。
既是丙午之节,必行于丙午日。汉时不比后世。毋论上巳、亦或是丙午,皆因天干地支,黄道运行而变。然终归略同。
先行预备,不误庆典。
“阳燧取火于天,于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摩励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此取真火之道也。”公孙王后言道“五月丙午,乃匠人之祀。夫君有意,与上巳、重阳、正腊,并列。称端阳,亦作端午。端者,首也。乃指丙午日。”
“阳燧,金也。取金盂无缘者,执日高三四丈时,以向,持燥艾承之寸余,有顷焦之,吹之则燃,得火。”墨门之事,甯贵妃,自也知晓。
所谓“阳燧”,便是凹面铜镜。以聚日光,燃“艾炷”施灸。故后世曰“阳燧,火镜也。以铜铸成,其面凹,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
墨门自古便有,五月丙午,铸阳燧之仪。乃出匠人之节。蓟王有意,改匠人之节,为举国之庆。
“不知夫君,如何行事”回忆少时,点点滴滴。甯贵妃,不禁莞尔。论奇思妙想,天生刘三墩。
“薰艾草、饮菖蒲;食角黍、赛龙舟。”公孙皇后,如数家珍。
菖蒲酒,天下珍酿。昔孟陀,以菖蒲酒一斛遗张让,即拜凉州刺史。乃春腊二赐之常客。国老宿臣,皆得享用。
“角黍”,时下江东,又称“鹜角黍”。
太平御览引晋人周处风土记“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草木灰浸泡过滤煮之令烂熟,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糉zong,一名角黍。”宋人周邦彦齐天乐端午词曰“角黍包金,香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穀四粽“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椶櫚叶心之形,故曰糉,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餽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正如试儿之礼。鹜角黍,乃楚人所创,兴于江南。时下,尚不见于河北。
蓟国因水而兴、所谓,“龙舟鷁首,浮吹以娱”。于南港水道,行百舸争流。譬如西林赛马也。
“夫君乃为,楚汉和合也。”甯贵妃,一语中的。
“此其一也。”公孙王后,柔声言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礼也。三月上巳之后,于五月丙午,再立国礼。亦为溥天同庆,以睦国人,乃其二也。”
“夫君,天生。”甯贵妃岂能不知。隆重礼节,三日大酺。举国同庆,与有荣焉。聚拢民意,淬炼国风,无往不利。
于是,上巳、端午、重阳、正腊。遂成蓟国,四大节庆。可比,“春蒐、夏苗、秋獮、冬狩”。
与民同乐,是也。
既是丙午之节,必行于丙午日。汉时不比后世。毋论上巳、亦或是丙午,皆因天干地支,黄道运行而变。然终归略同。
先行预备,不误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