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什么孩子。
长大了真是不如以前好玩。
宋福生松开米寿,让去一边吃饭,不抱着了。
米寿就像没看出姑父嫌弃似的,吃过饭,姐姐帮姑母拾掇桌子时,他盘腿坐在宋福生面前,唠嗑道
“先生说”
宋福生上来就打岔。
又是那老任头他不乐意听。
“我也是你先生,是我给你启的蒙。”
“姑父,你听我讲,是任先生,里正爷爷,眼下的先生。
先生说,书本浩如烟海,读起来固然枯燥无味,但是比起好些书生连赶考的盘缠也没有,我们已经很好很好。
先生给我们讲过一些书生从老家步行、吃饭、搭车、住店,一直到考前的所有花销。
讲过那些穷书生的赶考花销,全靠倾一家之力种地攒的那点盘缠。
还给我们算过一年到头卖了粮,其实也攒不下几个钱。
要是遇上灾年,吃都吃不饱,更不用说卖粮换科考途中的花销啦。
所以有的书生会出现想下场去科考,却因银子不凑手,还要在家接着攒盘缠的情况。”
米寿微皱小眉头“就这,咱还算他一次下场就考中。要是考不中,我刚才说的那些,从头再来一遍。”
宋福生疑惑“先生讲这些做什么,你们一个个才多大。”
“是因为有人说闲话。”
“谁,啥时候,说你啊”
米寿摇头
“就前一阵,金宝哥哥我们几个和村里娃闹着玩,闹狠了,那家女人背后说我们也就是托生对了人家,要不是你有本事和叔伯能干,我们别说读书了,路上就会饿死。
金宝哥哥就要回家告奶,是先生听说后给拦住的,然后就讲了这些,意指我们真的要好好读书,多多惜福。”
钱米寿往前凑了凑,忽然拉住宋福生的两只大手,满眼真诚和佩服道
“先生讲时,我就想起了您。姑父,你没娶上姑母前,是不是读书就那么费劲”
娶上之后,他就晓得了,祖父说过,花了钱家不少银,那阵应是就不苦了。
宋福生翻翻眼皮,回忆了下,唉
“恩,想念书要赶三十里路,村里没学堂,不像你们过条河就到。
过年回家,赶上下雪,三十里路走下来,一进屋像个雪人,冻的嘴打哆嗦,手僵硬,想喝口热水,抱饭碗都抱不住。
像这天不是那么特别冷了,屋里黑,为了省灯油,更是坐在院子里头学,手经常冻裂,脚冻的痒痒。”
米寿听的心疼坏了“姑父,我会记住的,赶明不想学了就想想你,赶明金宝哥哥要是再在学堂胡闹,我就揍他。”
宋福生摸了把孩子脑袋。
厨房。
钱佩英一边刷碗一边探头瞅了瞅,小声问女儿“他爷俩在叽叽咕咕聊什么呢”
宋茯苓笑“互相讲寓言故事,激励对方好好学习。”
钱佩英闻言撇了撇嘴,也憋不住笑道“你爹就在米寿面前,一天天形象可好啦。还特意嘱咐我,不准在米寿面前揭短。”
第二日一大清早,宋福生还处于迷迷糊糊中,就感觉手旁边孩子动。
他含含糊糊道“是米寿不咋起这么早,来,进被窝再睡会儿。”
米寿脆声声回答道“闻鸡起舞,一日之计在于晨,姑父,我等会儿就要去学堂啦。”
闭着眼睛的宋福生“”
得,他也起来吧。
给孩子当个好榜样。
早饭桌子还没有撤掉时,田喜发就他们进屋了。
宋福生握着筷子问“吃了没你们咋来啦”
才问完就看到田喜发向外背粮袋子,大嫂二嫂往外拽粮袋子,外面阿爷张罗着,瞬间就给炕下面空出块地方。
他大哥二哥抬着一张大方桌走了进来。
大哥宋福财说“老三,你盘腿坐炕上念书不得劲,我和你二哥昨儿做了张桌子椅子,你下炕试试,来,看看中不中不中我们再调整。”
宋福生下炕,趿拉着棉鞋坐在新桌子前“行,高度正好,挺得劲。”
他大姐又笑着走了进来。
宋银凤一边说那还真没白忙,一边将在屋里穿的新棉拖鞋给了宋福生,解释道“我看三弟妹给胖丫做的那双挺好,在屋里穿上炕下炕近便,就是薄,给你就做了一双厚的。”
“大姐,谢谢啊。”
也不知是桌子椅子棉鞋的作用,还是米寿的“寓言故事”起了效果,老爸要给弟弟打个样,宋茯苓掐着手指头计算,老爸自动自觉坚持了三天。
一口气撑下来,就三天。
做到了早上米寿去学堂,他就老老实实坐在那背书。
六点到八点读什么,八点到十一点背什么,十二点到下午两点,两点到五点,晚饭后,油灯照耀下,看以儒家归属论,典籍、书籍。
三天后,就不是他了。
一大早,老爸就开始拿着书打哈欠。
过一会儿,放下书,出门。
太爷爷问他“要什么呀福生。”
宋茯苓听到老爸说“不要什么,就是溜达溜达。阿爷,你可能不懂学习方面的事,这种事吧,它得劳逸结合。”
太爷爷“没有劳,啥活也不用你干,快进屋温书。”
“那个,做好的列巴奶砖我去给送一趟我去,不用与他们废话,见到我就能结钱。”
“不用你,我们眼下去,提一嘴任家村你名,都不查车的,进去也结钱。”
硬给撵了回来。
回来后,宋茯苓就看到老爸坐在书桌前,俩手插在暖袖里,一会儿脸凑近书瞧瞧,一会儿俩手把着椅子,耷拉着眼皮看课桌上摆的书。
一会儿又活动活动颈椎,要喝茶,“闺女,给我倒水,没有茶水了。”
就这么的,跟要了命似的熬过第四天。
第五天,老爸又开始了,更是惦记出门。
咱也不知道他出去要干啥,没有什么可要干的不是吗
奶奶来地窖取东西看见他问“不念书,出来晃悠么”
老爸没好气道“我上茅房不行啊”
奶奶取完东西从地窖里爬出来,又看见儿子了“咋又出来啦”
老爸“啧,我上茅房。”
宋茯苓听到奶奶在窗根下,嘀嘀咕咕道“啧,怎的总啦啦尿呢,三儿这是啥毛病,抽空得瞧瞧啊。”
她噗嗤一下笑了。
是被气笑的。
真的,她都要佩服死老爸了,就这么点坚持吗
此时,也是真的想为所有当儿女的出面吐槽
这就是你们家长的坚持
教育孩子一套一套的,实际上给你们现在扔回学校,像初中
长大了真是不如以前好玩。
宋福生松开米寿,让去一边吃饭,不抱着了。
米寿就像没看出姑父嫌弃似的,吃过饭,姐姐帮姑母拾掇桌子时,他盘腿坐在宋福生面前,唠嗑道
“先生说”
宋福生上来就打岔。
又是那老任头他不乐意听。
“我也是你先生,是我给你启的蒙。”
“姑父,你听我讲,是任先生,里正爷爷,眼下的先生。
先生说,书本浩如烟海,读起来固然枯燥无味,但是比起好些书生连赶考的盘缠也没有,我们已经很好很好。
先生给我们讲过一些书生从老家步行、吃饭、搭车、住店,一直到考前的所有花销。
讲过那些穷书生的赶考花销,全靠倾一家之力种地攒的那点盘缠。
还给我们算过一年到头卖了粮,其实也攒不下几个钱。
要是遇上灾年,吃都吃不饱,更不用说卖粮换科考途中的花销啦。
所以有的书生会出现想下场去科考,却因银子不凑手,还要在家接着攒盘缠的情况。”
米寿微皱小眉头“就这,咱还算他一次下场就考中。要是考不中,我刚才说的那些,从头再来一遍。”
宋福生疑惑“先生讲这些做什么,你们一个个才多大。”
“是因为有人说闲话。”
“谁,啥时候,说你啊”
米寿摇头
“就前一阵,金宝哥哥我们几个和村里娃闹着玩,闹狠了,那家女人背后说我们也就是托生对了人家,要不是你有本事和叔伯能干,我们别说读书了,路上就会饿死。
金宝哥哥就要回家告奶,是先生听说后给拦住的,然后就讲了这些,意指我们真的要好好读书,多多惜福。”
钱米寿往前凑了凑,忽然拉住宋福生的两只大手,满眼真诚和佩服道
“先生讲时,我就想起了您。姑父,你没娶上姑母前,是不是读书就那么费劲”
娶上之后,他就晓得了,祖父说过,花了钱家不少银,那阵应是就不苦了。
宋福生翻翻眼皮,回忆了下,唉
“恩,想念书要赶三十里路,村里没学堂,不像你们过条河就到。
过年回家,赶上下雪,三十里路走下来,一进屋像个雪人,冻的嘴打哆嗦,手僵硬,想喝口热水,抱饭碗都抱不住。
像这天不是那么特别冷了,屋里黑,为了省灯油,更是坐在院子里头学,手经常冻裂,脚冻的痒痒。”
米寿听的心疼坏了“姑父,我会记住的,赶明不想学了就想想你,赶明金宝哥哥要是再在学堂胡闹,我就揍他。”
宋福生摸了把孩子脑袋。
厨房。
钱佩英一边刷碗一边探头瞅了瞅,小声问女儿“他爷俩在叽叽咕咕聊什么呢”
宋茯苓笑“互相讲寓言故事,激励对方好好学习。”
钱佩英闻言撇了撇嘴,也憋不住笑道“你爹就在米寿面前,一天天形象可好啦。还特意嘱咐我,不准在米寿面前揭短。”
第二日一大清早,宋福生还处于迷迷糊糊中,就感觉手旁边孩子动。
他含含糊糊道“是米寿不咋起这么早,来,进被窝再睡会儿。”
米寿脆声声回答道“闻鸡起舞,一日之计在于晨,姑父,我等会儿就要去学堂啦。”
闭着眼睛的宋福生“”
得,他也起来吧。
给孩子当个好榜样。
早饭桌子还没有撤掉时,田喜发就他们进屋了。
宋福生握着筷子问“吃了没你们咋来啦”
才问完就看到田喜发向外背粮袋子,大嫂二嫂往外拽粮袋子,外面阿爷张罗着,瞬间就给炕下面空出块地方。
他大哥二哥抬着一张大方桌走了进来。
大哥宋福财说“老三,你盘腿坐炕上念书不得劲,我和你二哥昨儿做了张桌子椅子,你下炕试试,来,看看中不中不中我们再调整。”
宋福生下炕,趿拉着棉鞋坐在新桌子前“行,高度正好,挺得劲。”
他大姐又笑着走了进来。
宋银凤一边说那还真没白忙,一边将在屋里穿的新棉拖鞋给了宋福生,解释道“我看三弟妹给胖丫做的那双挺好,在屋里穿上炕下炕近便,就是薄,给你就做了一双厚的。”
“大姐,谢谢啊。”
也不知是桌子椅子棉鞋的作用,还是米寿的“寓言故事”起了效果,老爸要给弟弟打个样,宋茯苓掐着手指头计算,老爸自动自觉坚持了三天。
一口气撑下来,就三天。
做到了早上米寿去学堂,他就老老实实坐在那背书。
六点到八点读什么,八点到十一点背什么,十二点到下午两点,两点到五点,晚饭后,油灯照耀下,看以儒家归属论,典籍、书籍。
三天后,就不是他了。
一大早,老爸就开始拿着书打哈欠。
过一会儿,放下书,出门。
太爷爷问他“要什么呀福生。”
宋茯苓听到老爸说“不要什么,就是溜达溜达。阿爷,你可能不懂学习方面的事,这种事吧,它得劳逸结合。”
太爷爷“没有劳,啥活也不用你干,快进屋温书。”
“那个,做好的列巴奶砖我去给送一趟我去,不用与他们废话,见到我就能结钱。”
“不用你,我们眼下去,提一嘴任家村你名,都不查车的,进去也结钱。”
硬给撵了回来。
回来后,宋茯苓就看到老爸坐在书桌前,俩手插在暖袖里,一会儿脸凑近书瞧瞧,一会儿俩手把着椅子,耷拉着眼皮看课桌上摆的书。
一会儿又活动活动颈椎,要喝茶,“闺女,给我倒水,没有茶水了。”
就这么的,跟要了命似的熬过第四天。
第五天,老爸又开始了,更是惦记出门。
咱也不知道他出去要干啥,没有什么可要干的不是吗
奶奶来地窖取东西看见他问“不念书,出来晃悠么”
老爸没好气道“我上茅房不行啊”
奶奶取完东西从地窖里爬出来,又看见儿子了“咋又出来啦”
老爸“啧,我上茅房。”
宋茯苓听到奶奶在窗根下,嘀嘀咕咕道“啧,怎的总啦啦尿呢,三儿这是啥毛病,抽空得瞧瞧啊。”
她噗嗤一下笑了。
是被气笑的。
真的,她都要佩服死老爸了,就这么点坚持吗
此时,也是真的想为所有当儿女的出面吐槽
这就是你们家长的坚持
教育孩子一套一套的,实际上给你们现在扔回学校,像初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