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点头。
    司勋司员外郎拿着寇季开具的文书离开以后,其他一些有门路,想调任的官员们也纷纷出现在吏部衙门的正堂,请求调任。
    他们在很久之前就有了调任的心思,只是害怕得罪了寇季,所以才不敢言语。
    如今司勋司员外郎当了这么出头鸟,他们也不需要再藏着掖着。
    此后。
    短短两日。
    先后有数位拥有背景的官员调离了吏部衙门,还有不少小吏走通了门路,调离了吏部。
    吏部的多位属官,到最后剩下了不到九人。
    当这九个没有任何背景的老家伙们出现在寇季面前的时候,寇季长叹了一口气,盯着他们道“本官也不知道是该为你们感到悲哀,还是该为你们感到庆幸。”
    寇季的话,九个吏部属官只听懂了一半。
    那就是前半段。
    人家有身份有背景的,都想办法调出了吏部,去别的地方逍遥自在了。
    剩下了他们九个没身份没背景的,留在吏部跟着寇季吃苦。
    寇季说为他们感到庆幸,他们只当是挖苦。
    寇季也没有过多解释,对他们挥了挥手,让他们继续去做事。
    等到九个人离开以后,寇季望着垂拱殿所在的方向,幽幽的道“沉寂了两日,也该有动作了吧”
    他有些嫌弃赵祯办事效率太低。
    他却不知道赵祯也很无奈。
    原本赵祯拿到了寇季给的东西以后,就想在朝堂上发威。
    只是满朝文武因为怀德、镇戎等六军调遣、精简的问题忙得不可开交,没人顾得上管他。
    这一拖就是两日。
    直到今日。
    曹利用在垂拱殿上生硬的说完了怀德六军已经调往长城一线,并且种世衡、折惟忠二人,在朝廷派遣去的王曙的监督下开始推行精兵政令以后。
    有关大宋北疆,六军的调遣、精简问题,才正式的告一段落。
    赵祯眼看着高处恭出班,又要开喷文臣了,他重重的咳嗽了一声。
    “咳”
    太过刻意,声音太大。
    一下子把满朝文武的目光吸引到了他身上。
    满朝文武看他的目光十分古怪。
    就像是在看家里正在待客的时候,突然跳出来博人关注的小孩一样。
    赵祯被满朝文武看的有些脸热,他强忍着捂着脸跑出垂拱殿的冲动,声音略显不平的道“太师,朕近几日听闻吏部正在整理满朝文武的卷宗,忍不住过去瞧了一眼。
    不瞧还好,一瞧直后,大吃一惊。
    朕居然在吏部整理出的卷宗中,发现了不少良才。
    朕趁着小寇爱卿不注意,将那些卷宗拿了出来。
    您帮忙看看,看看这些良才能不能委以重任。”
    赵祯让陈琳拿出了卷宗,递给了寇准。
    他之所以说这些卷宗是他偷的,而不是寇季给的,就是怕给寇季惹上麻烦。
    毕竟,寇季犯了错,有可能会被降职,又或者罚俸。但他犯了错,百官们除了瞎比比几句,也只能干瞪眼。
    寇准伸手接过了赵祯手里的卷宗,暗自思量了一下。
    他在思量,赵祯是不是在培植自己的心腹。
    又或者说赵祯、寇季二人合伙在培养一批心腹。
    至于赵祯说这些卷宗是他从吏部衙门里偷出来了,寇准一个字也不信。
    以他对寇季的了解,寇季要是不愿意把这些东西让赵祯拿走,赵祯就算是变成老鼠,也没办法从寇季身边偷走。
    不过,他还是象征意义上的训斥了赵祯两句,“官家,取吏部卷宗,非君所为。普天之下,您所能看见的,皆是您的东西。您只要想看,想要,大可以让臣子们奉上来,没必要自己去取。”
    训斥过了赵祯以后,寇准翻开了卷宗瞥了两眼。
    稍稍的翻阅了一下后,寇准一句话也没说,反手把卷宗递给了陈琳,让陈琳拿给向敏中。
    向敏中翻开了卷宗,也扫了两眼,又递给了王曾。
    王曾看了两眼,甩给了李迪。
    李迪看都没看,甩给了其他人。
    四个老家伙已经成精了,加上他们对寇季很了解,所以在看到了卷宗的内容以后,就知道寇季这小家伙又要坑人了。
    所以他们默契的选择,什么话也没有说。
    好官他们不是没见过,可像是卷宗里提的这几个货,明显的有些吹嘘过头。
    这里面有什么猫腻,他们四人心里也清楚。
    卷宗在一众官员们手里转了一圈。
    大多数官员都看出了其中的猫腻,毕竟他们其中有一部分人,也是这么被吹捧上来的,这对他们而言不是秘密。不过他们仍旧假装在频频点头,似乎很满意卷宗里提到的几个官员。
    当卷宗转了一圈,回到了寇准手里以后。
    寇准捏着卷宗,淡淡的问道“官家觉得这几个人当重用,诸位以为如何”
    御史中丞出班奏道“臣以为,他们都是朝廷的栋梁,当加以重用。”
    “臣附议”
    “臣附议”
    “”
    一刻钟后,朝堂上有半数的官员表示赞同升迁这几个官员。
    寇准听完了百官们表态以后,询问赵祯道“官家以为如何”
    赵祯轻声笑道“诸位爱卿的意思,就是朕的意思。”
    寇准缓缓点头,把手里的卷宗递给了三司使,道“那就着三司、吏部,论功调用吧。”
    三司使接过了卷宗,答应了一声。
    随后,寇准高坐在椅子上,继续听文武两班的官员们争吵。
    他不时的会插嘴说几句,给文官们帮一帮腔。
    文官们在寇准的帮衬下,骂的武勋们节节败退。
    文官们也学乖了,不再要求一下子裁撤所有的厢军了。
    他们学着寇准的办法,要求朝廷继北疆边陲的厢军精简以后,继续精简东北、东疆边陲的厢军。
    甚至还拿出了保州的保塞军为例,羞臊武勋。
    武勋们被迫再退一步,让出了东北、东疆边陲厢军里面的兵额。
    文官们从武勋们身上咬下了一块肉,就像是获得了什么了不得的胜利一样,欢呼雀跃的离开了朝堂。
    自始至终,都没有几个人对赵祯提出升迁那几个官员的事情有什么疑虑。
    也没有人细细观察到,在赵祯提出了升迁那几个官员的时候,寇准四人并没有表态。
    就连寇准吩咐三司给那几个人升官的时候,话也说的模棱两可。

章节目录

北颂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圣诞稻草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圣诞稻草人并收藏北颂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