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22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23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24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27

章节目录

一妃虽晚不须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伪装清纯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伪装清纯并收藏一妃虽晚不须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