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卷,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出身于一个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
元嘉九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我们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范晔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三国志
西晋陈寿著,65卷。
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时期的历史。作者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生于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233年,死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年。他在蜀汉做过官,三十岁时,蜀汉政权灭亡,入晋后做过晋平令、著作郎。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我们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可以借助于晋书。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今。
元嘉九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我们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范晔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三国志
西晋陈寿著,65卷。
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时期的历史。作者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生于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233年,死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年。他在蜀汉做过官,三十岁时,蜀汉政权灭亡,入晋后做过晋平令、著作郎。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我们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可以借助于晋书。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