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点,本次发布防盗版,正文上午8点前换上
攻灭后蜀
主词条宋灭后蜀之战
宋平荆池后,即部署攻蜀。后蜀皇帝孟昶闻讯,欲依托川陕险要地势,严兵拒守,同时遣使约北汉共同反宋。赵匡胤获后蜀叛将赵彦韬,得知蜀军兵力部署,遂下令出兵。
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赵匡胤命分兵两路
北路忠武军节度使王全斌为西川行营前军兵马都部署,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崔彦进为副都部署,率步骑三万出凤州治今陕西凤县东北风州镇,沿嘉陵江南下;
东路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刘廷让为副都部署,率步骑两万出归州治今湖北秭归,溯长江西进。15
两路分进合击,约期会攻成都。孟昶得知,命王昭远为北面行营都统,率兵数万北上扼守利州治今四川广元、剑门今四川剑阁东北等关隘。十二月,北路宋军占领利州。16
乾德三年965年正月,北路军突破剑门险要,大败蜀军,俘王昭远,继占领剑州治今四川剑阁。东路刘廷让军突破巴东咽吭夔州治今四川奉节东白帝,连克万州治今四川万县、开州治今四川开县、忠州治今四川忠县、遂州治今四川遂宁等地。两路直逼成都,孟昶举城投降,后蜀灭亡。17
堂。实际执政的宰相仍沿唐制,用同平章事名号,无定员,有二人即分日掌印。宋初仍用后周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为相。乾德二年964年,范质等三相请退,独用赵普为相。为了防止赵普擅权,又以薛居正、吕余庆任参知政事副相,此后成为定制。
枢密使唐代宗时,开始设内枢密使,用宦官掌管朝廷机密。唐末,枢密使专权,造成祸乱。五代时,仍存枢密院掌管朝政。枢密使等于宰相之外的又一个宰相。宋朝建立后,枢密使改为专掌军事政令,调动禁军,与宰相文武并立。中书省与枢密院号称“二府”政府、枢府。枢密院的大事都要奏报皇帝批旨。宰相与枢密使分别朝奏,彼此不相知。皇帝由此分别控制了政权和军权。
三司使三司使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地位仅次于宰相,称“计相”。三司使统领三部盐铁掌管工商收入及兵器制造等事;度支掌管财政收支和粮食漕运等事;户部掌管户口、赋税和榷酒等事。地方州郡赋税收入除留一小部分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三司权任甚重。
刑部赵匡胤在位时,刑部复核各地大辟罪案。
学士院学士院设翰林学士若干人,职责是为皇帝起草诏书,包括宰相的任命、对外的国书等。翰林学士还侍从皇帝“备顾问”,可以直接向皇帝提出对国事的建策。
御史台宋沿唐制,朝廷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台分三院台院、殿院、察院,最初无专职,由其他官员兼职。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最高官员。28
文武制衡
后人根据“太祖誓碑”中的“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等理由,认为宋朝“重文抑武”的祖宗家法是赵匡胤在位时所定下的。但赵匡胤实际上是抑武却也并不太重文的,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人民深受其害。我让选干练的儒臣百余人,分治大藩,即便都贪浊,也抵不上一个武人。”在太祖说来,任用文士仅仅因为他们可能产生的危害远不及武人来得大,更不会向武
攻灭后蜀
主词条宋灭后蜀之战
宋平荆池后,即部署攻蜀。后蜀皇帝孟昶闻讯,欲依托川陕险要地势,严兵拒守,同时遣使约北汉共同反宋。赵匡胤获后蜀叛将赵彦韬,得知蜀军兵力部署,遂下令出兵。
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赵匡胤命分兵两路
北路忠武军节度使王全斌为西川行营前军兵马都部署,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崔彦进为副都部署,率步骑三万出凤州治今陕西凤县东北风州镇,沿嘉陵江南下;
东路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刘廷让为副都部署,率步骑两万出归州治今湖北秭归,溯长江西进。15
两路分进合击,约期会攻成都。孟昶得知,命王昭远为北面行营都统,率兵数万北上扼守利州治今四川广元、剑门今四川剑阁东北等关隘。十二月,北路宋军占领利州。16
乾德三年965年正月,北路军突破剑门险要,大败蜀军,俘王昭远,继占领剑州治今四川剑阁。东路刘廷让军突破巴东咽吭夔州治今四川奉节东白帝,连克万州治今四川万县、开州治今四川开县、忠州治今四川忠县、遂州治今四川遂宁等地。两路直逼成都,孟昶举城投降,后蜀灭亡。17
堂。实际执政的宰相仍沿唐制,用同平章事名号,无定员,有二人即分日掌印。宋初仍用后周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为相。乾德二年964年,范质等三相请退,独用赵普为相。为了防止赵普擅权,又以薛居正、吕余庆任参知政事副相,此后成为定制。
枢密使唐代宗时,开始设内枢密使,用宦官掌管朝廷机密。唐末,枢密使专权,造成祸乱。五代时,仍存枢密院掌管朝政。枢密使等于宰相之外的又一个宰相。宋朝建立后,枢密使改为专掌军事政令,调动禁军,与宰相文武并立。中书省与枢密院号称“二府”政府、枢府。枢密院的大事都要奏报皇帝批旨。宰相与枢密使分别朝奏,彼此不相知。皇帝由此分别控制了政权和军权。
三司使三司使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地位仅次于宰相,称“计相”。三司使统领三部盐铁掌管工商收入及兵器制造等事;度支掌管财政收支和粮食漕运等事;户部掌管户口、赋税和榷酒等事。地方州郡赋税收入除留一小部分外,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三司权任甚重。
刑部赵匡胤在位时,刑部复核各地大辟罪案。
学士院学士院设翰林学士若干人,职责是为皇帝起草诏书,包括宰相的任命、对外的国书等。翰林学士还侍从皇帝“备顾问”,可以直接向皇帝提出对国事的建策。
御史台宋沿唐制,朝廷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台分三院台院、殿院、察院,最初无专职,由其他官员兼职。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最高官员。28
文武制衡
后人根据“太祖誓碑”中的“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等理由,认为宋朝“重文抑武”的祖宗家法是赵匡胤在位时所定下的。但赵匡胤实际上是抑武却也并不太重文的,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人民深受其害。我让选干练的儒臣百余人,分治大藩,即便都贪浊,也抵不上一个武人。”在太祖说来,任用文士仅仅因为他们可能产生的危害远不及武人来得大,更不会向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