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第二十章 (2/2)
的是什么东西。”
钱榆一脸无辜的望向太后,“臣妾之前未曾读过这书,一时间读得不太流利,还请太后见谅。”实则在心里疯狂吐槽,太后这看的到底是什么书,这内容也太过晦涩了吧。
她当年读书的时候,就是学文言文还有标点和拼音呢,哪里像这样还要自己断句的。况且这书上的内容她一点也不懂,又怎么能自己断句呢。
太后一时语塞,干脆拿过书来,居然给她认真解释起了这书上的内容。
于是这里顿时变成了教学现场,钱榆这个学生学的那是苦不堪言,可偏偏教她的是堂堂太后娘娘,给她个胆子她也不敢撂摊子不干了,因此只能苦着脸学了起来。
偏偏太后不知怎的越教越起劲,遇到了钱榆这样的笨学生也不嫌弃。甚至讲得起兴了,开始引经据典起来,眼看涉及的书和内容越来越多可,钱榆的脸也越来越苦了。
钱榆算是看明白了,就算是太后,涉及到了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也能口如悬河。
若是叫旁的人看见这样的场景怕是要惊掉下巴,不知道多少人想讨好也找不到门路的太后,竟然在给嘉晋帝宫里一个小小的婕妤教书,只怕说出去都没人信。
这一下午,钱榆就在太后填鸭式地教学中浑浑噩噩地度过了。
走的时候不仅脑子里回荡着的都是知识,还带走了一本字帖和几本启蒙的书,以及一大堆的作业。
太后说她的基础太差了,要从头学起。
于是等下次嘉晋帝来时,钱榆就忍不住跟他“哭诉”了起来。
“臣妾哪里是这块学习的料,若是辜负了太后娘娘的心意可怎生是好。”
嘉晋帝听了也很是意外,“看来你确实很与母后投缘。”缘分这事说来就玄,有些人天生就不对付,怎么也勉强不来。
在嘉晋帝看来,钱榆这就是和太后有缘分。
因此他又笑着道“就连朕都没有被母后启蒙过,你可有福了。”
钱榆闻言也不接茬,这一听就知道里面肯定有故事,而且还跟嘉晋帝小时有关,她才不想接话呢,万一踩雷了怎么办。
不过她不接,嘉晋帝自己一个人也能说下去。
“朕三岁时就被挪到皇子所了,后来便不能时常见到母后,启蒙也是由众位太傅完成的。”
说到这儿就涉及到后宫的养娃制度了,这明面儿上规定,所有皇子在各个生母或养母的宫里养到三岁,便要统一挪到皇子所,说是由皇上亲自教养。实际皇帝哪里有那闲工夫,平日里去看一看,问上几句已经是极好的了,大都由宫人们看养。
说是不让皇子们长于妇人之手,其实就是为了削弱后妃对皇子的影响。
不过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后妃们舍不得骨肉分离,而其中有些得宠的便会求得皇帝的恩典,让皇子在自己身边留得久一些。
如先帝时,最得宠的三皇子,在母妃跟前养到十岁才被送到皇子所,就是搬过去以后,也是这边住半月那边住半月,先帝还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嘉晋帝其余的兄弟或多或少都是在母妃身边多留了一段时日的,唯有嘉晋帝一满三岁就被太后送到了皇子所。别说为他启蒙了,就连与他见上一面,都是数着日子来的。
他从前不懂为什么,还也曾经埋怨过母后,为什么总是从不与他亲近,甚至是疏远他。等后来大了,他才渐渐明白了母后的用意。
只是等他后来可以与母后亲近时,她们之间的相处模式已经形成了,他若强行亲近只会让她们母子都不习惯。
因此直到嘉晋帝登基,他和太后都保持在一个体面又安全的距离内,没有一般母子间的亲近模样。
当然了,现在嘉晋帝回想起来只有感叹,已经没有了当初的复杂纠结的心情,所以才可以笑着和钱榆解释。
钱榆早在他回忆往昔时就缩起脖子,假装乖巧。
虽然嘉晋帝现在看上去是不介意了,可万一他以后觉得这段经历很丢人,后悔跟她讲了怎么办,因此连忙打断他的回忆,生怕他再说出什么她不能听的内容出来。
“陛下说的是,臣妾一定用心学,定不辜负太后娘娘的美意。”
嘉晋帝瞧着她好像下一秒就要举手发誓的认真模样,瞬间就忘记要回忆往昔,又说道“说来朕还没追究你,怎的研究出了新菜不知道给朕送上一份恩”
钱榆被他问的一阵心虚,她肯定不能说是她忘记了。于是眼睛咕噜一转,张口就道“臣妾知道皇上牵挂太后娘娘,若是太后娘娘用得好了,皇上自然也是欣慰的。”
嘉晋帝被她的反应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钱榆一脸无辜的望向太后,“臣妾之前未曾读过这书,一时间读得不太流利,还请太后见谅。”实则在心里疯狂吐槽,太后这看的到底是什么书,这内容也太过晦涩了吧。
她当年读书的时候,就是学文言文还有标点和拼音呢,哪里像这样还要自己断句的。况且这书上的内容她一点也不懂,又怎么能自己断句呢。
太后一时语塞,干脆拿过书来,居然给她认真解释起了这书上的内容。
于是这里顿时变成了教学现场,钱榆这个学生学的那是苦不堪言,可偏偏教她的是堂堂太后娘娘,给她个胆子她也不敢撂摊子不干了,因此只能苦着脸学了起来。
偏偏太后不知怎的越教越起劲,遇到了钱榆这样的笨学生也不嫌弃。甚至讲得起兴了,开始引经据典起来,眼看涉及的书和内容越来越多可,钱榆的脸也越来越苦了。
钱榆算是看明白了,就算是太后,涉及到了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也能口如悬河。
若是叫旁的人看见这样的场景怕是要惊掉下巴,不知道多少人想讨好也找不到门路的太后,竟然在给嘉晋帝宫里一个小小的婕妤教书,只怕说出去都没人信。
这一下午,钱榆就在太后填鸭式地教学中浑浑噩噩地度过了。
走的时候不仅脑子里回荡着的都是知识,还带走了一本字帖和几本启蒙的书,以及一大堆的作业。
太后说她的基础太差了,要从头学起。
于是等下次嘉晋帝来时,钱榆就忍不住跟他“哭诉”了起来。
“臣妾哪里是这块学习的料,若是辜负了太后娘娘的心意可怎生是好。”
嘉晋帝听了也很是意外,“看来你确实很与母后投缘。”缘分这事说来就玄,有些人天生就不对付,怎么也勉强不来。
在嘉晋帝看来,钱榆这就是和太后有缘分。
因此他又笑着道“就连朕都没有被母后启蒙过,你可有福了。”
钱榆闻言也不接茬,这一听就知道里面肯定有故事,而且还跟嘉晋帝小时有关,她才不想接话呢,万一踩雷了怎么办。
不过她不接,嘉晋帝自己一个人也能说下去。
“朕三岁时就被挪到皇子所了,后来便不能时常见到母后,启蒙也是由众位太傅完成的。”
说到这儿就涉及到后宫的养娃制度了,这明面儿上规定,所有皇子在各个生母或养母的宫里养到三岁,便要统一挪到皇子所,说是由皇上亲自教养。实际皇帝哪里有那闲工夫,平日里去看一看,问上几句已经是极好的了,大都由宫人们看养。
说是不让皇子们长于妇人之手,其实就是为了削弱后妃对皇子的影响。
不过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后妃们舍不得骨肉分离,而其中有些得宠的便会求得皇帝的恩典,让皇子在自己身边留得久一些。
如先帝时,最得宠的三皇子,在母妃跟前养到十岁才被送到皇子所,就是搬过去以后,也是这边住半月那边住半月,先帝还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嘉晋帝其余的兄弟或多或少都是在母妃身边多留了一段时日的,唯有嘉晋帝一满三岁就被太后送到了皇子所。别说为他启蒙了,就连与他见上一面,都是数着日子来的。
他从前不懂为什么,还也曾经埋怨过母后,为什么总是从不与他亲近,甚至是疏远他。等后来大了,他才渐渐明白了母后的用意。
只是等他后来可以与母后亲近时,她们之间的相处模式已经形成了,他若强行亲近只会让她们母子都不习惯。
因此直到嘉晋帝登基,他和太后都保持在一个体面又安全的距离内,没有一般母子间的亲近模样。
当然了,现在嘉晋帝回想起来只有感叹,已经没有了当初的复杂纠结的心情,所以才可以笑着和钱榆解释。
钱榆早在他回忆往昔时就缩起脖子,假装乖巧。
虽然嘉晋帝现在看上去是不介意了,可万一他以后觉得这段经历很丢人,后悔跟她讲了怎么办,因此连忙打断他的回忆,生怕他再说出什么她不能听的内容出来。
“陛下说的是,臣妾一定用心学,定不辜负太后娘娘的美意。”
嘉晋帝瞧着她好像下一秒就要举手发誓的认真模样,瞬间就忘记要回忆往昔,又说道“说来朕还没追究你,怎的研究出了新菜不知道给朕送上一份恩”
钱榆被他问的一阵心虚,她肯定不能说是她忘记了。于是眼睛咕噜一转,张口就道“臣妾知道皇上牵挂太后娘娘,若是太后娘娘用得好了,皇上自然也是欣慰的。”
嘉晋帝被她的反应逗得哈哈大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