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时期,王莽改制的失败,固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他性情狂躁、轻于改作,一味慕古、不切实际,刚愎自用、所用非人,这些性格特征使他在改制中既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又不能建立一个高效率、有威信的推行新政的领导班子,因此改革注定要失败。
    虽说王莽改制失败的缘由很多,但朝令夕改绝对是一个大祸根。
    他登基一两年时间里,先行土改,继而禁止奴婢买卖,然后改币。
    这些政策本来是利于百姓之举措,可他制定之时缺乏深思熟虑、思虑不周在执行过程中一旦推行不利,他马上变更,有的甚至改了四五次以后,最终却变回原样。
    如此朝令夕改,只会令官员百姓不知所从,而王莽还意犹未尽,继续“深化改革”,改官名、改地名、一个地方甚至改上四五次,弄得人人搞不清东南西北,最后朝廷公文提到地名时都不得不一一附上原地名,否则大家都看不明白。
    杨恭仁就是出此考虑,才如此点醒。
    杨侗一愣过后,随即明白的点头道,“仆射放心,我始终牢记一步一个脚印的道理。”
    “殿下英明”听到这话,杨恭仁送了一口气,杜如晦的策论中不管激进的思想,而休养生息更符合大隋的国情,若贸然开战,贸然使用杜如晦的思想,必然令之前订下的种种国策出现错乱。
    正午
    三万多名考生从四面八方赶到神武宫前的神武门横街,将官榜张贴之处围得水泄不通。
    金榜已经张贴出来了,发布公告的官墙上,有不少精兵保护,除了考中的三百名士子外,还有书写三千个名字的红榜,这三千人将会进入清华学宫深造。
    这就给了很多人另外一条出路,虽说今年考不进前三百名,但至少能进清华学宫读书,在学习过程中食宿全免、每个月有补贴,还能接受诸多名师指点,在上,就比落榜者高了一大截,明年的科考,希望将大于他人
    因为这一次还有三千人就学于清华学宫,榜上名单实在太多,而发榜官员或许是没有考虑周全。
    所以考生们,不会只看一眼就走,他们在金榜上找不到自己名字后,还会看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甚至第十遍,觉得才去看红榜,看完了自己的,还帮着学友看。
    这样一来,后面人就看不到金榜、红榜上的名单了,一个个急得大喊大叫。
    场面一片混乱
    好在,有巡城军维持秩序,并及时在不远处张贴了第二、第三个榜单点,这才起到了分流的效果。
    杜如晦比其他人晚来一步,他的前面也挤了密密麻麻的人群,连榜单的边边角角都看不见,更别说榜单颜色和名字了。
    半天不见一人离开,杜如晦心头大急,照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进得去啊就在这个时候,他忽然听见有人喊他的名字“京兆杜如晦”
    杜如晦连忙举手大喊“我在这儿”
    刹那之间
    全场寂静无声,数千双眼睛,用满怀羡慕、妒忌、怨恨的神情朝着他瞄了过来。那双双怨妇是的目光,只把杜如晦心中发虚、双手冒汗、双腿发软,完全不知发生何事
    “何事啊”杜如晦干笑着,问向周围人群
    一名衣着朴素的考生盯着他,缓缓地、恶狠狠地,一字一句、咬牙切齿的说道“京兆杜如晦是今科头名状元”
    “杜如晦何在”
    另一边,一群甲士从宫中走了出来,众考生纷纷让开。
    “草民在此。”杜如晦连忙抱拳。
    “殿下召你入宫晋见。请吧。”为首的校尉说道。
    “克明”当杜如晦迈入巨大的皇城时,一道熟悉的喊声回荡在了杜如晦的耳边,回头望去之后,只见房玄龄面带笑容的从一旁走了出来。
    “玄龄”杜如晦激动回应。
    “见你一面可真不容易啊这些日子躲着我作甚”房玄龄高兴道。
    杜如晦的脸上闪过一丝抱歉“玄龄是吏部尚书,也是主考官之一;而我只是一个考生,理应回避。”
    “有我无我,克明都一样会取得好成绩。等殿下接见了你,晚上咱们好好喝上几杯。”房玄龄明白他是替自己着想,深为感动。
    “没问题”杜如晦认真的点了点头。

章节目录

大隋第三世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碧海思云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碧海思云并收藏大隋第三世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