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可御的柔然汗国成立了;到我大隋,前突厥汗国把柔然取而代之,分裂成东西突厥之后,依旧用王道和仁道善待东部突厥汗国,结果呢始毕先是兵围雁门,接着又与我决战于马邑。克明,这说明什么说明王道和仁德手段感化不了异族,先贤那一套根本就行不通。你也是有自己思想主张的,你觉得先贤说的就是万世不变的哲理吗”
    “这”杜如晦闻言一怔,有些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先贤就一定会对
    这个疑问,其实都有擦边球的说法杜如晦也抱以了置疑的态度,特别是杨侗那天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反谏儒家的时候,思想已经渐渐明晰。
    “世态变迁、沧海桑田的道理,克明应该懂吧”
    “自然”杜如晦点点头。
    “举个简单例子,今天我打你一顿,如果你明天死了,这是我下手过重,按律当服刑但如果你三十年后死了,也要怪我吗”
    “肯定不能。”
    “同理,先贤学说,是以当时天下的实际情况而创作出来的知识,他们的学说利用于当时,是无可厚非的正确举措。但放到几百年后的今天。却未必会对,时代在推移,学问也应该与时俱进,生搬硬套于国不利、于民不利。就像李牧的战车阵、卫青的武钢车阵、刘裕的缺月阵都是著名的以步克骑之战术,但若现在来用,绝对会被打得落花流水。时代进步战术也要跟着进步,淘汰的东西就算曾经再高明、再辉煌,也失去了因有妙用。既然大家可以接受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战术道理,为何做学问、做实事就一定要照搬先贤经验”
    杨侗笑道“王道和仁德千年归化不了一族,这就说明它不能令四夷宾服。我不是说它不好,只是觉得它用错了地方。因为汉胡观念、风俗差异大你想让人家接受你的观点,有时候需要先用拳头把他打服,然后大家坐下来摆道理,你把他打疼了,他自己听你的话。就如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到如今,还有几人记得六国文字和度量衡”
    “殿下想要效仿始皇”杜如晦惊讶的说道。
    “将羌胡与六国并论,太过抬举他们了一些。”杨侗摇了摇头“我只是说王道和仁道在短期内的确能让他们感恩戴德但中原王朝只要衰败,我们这个宗主国,就是他们屠宰的对象他们仰慕我中原繁华不假。可仰慕的另一面是嫉妒,嫉妒就之心一起,会有夺过来的心思。他们不动是因为他们没有实力,一但他们有了实力,必然会露出他们了锐利牙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突厥的启民父子,启民对我们大隋感恩戴德,可到了始毕就立即翻脸了所以,只要异族保留着自己文字、服装、风俗,总有一天还会成为我族后患,到那时,我们的后代未必能够压得住他们。”
    “那不知殿下有何妙策”。
    “只要看清问题的关键,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有了。”杨侗笑着说道“非我族类,为何其心必异”
    “臣洗耳恭听。”。
    “不同。”
    杜如晦听得愕然。
    “他们穿的不同,说的不同,在人群里很突兀,所以大家本能排斥。但如果突厥人、吐谷浑人都穿汉服,说汉话,你觉得他们还突兀吗”杨侗指了指门外肃然而立的卫兵,有好几个是霫族人,但现在看去,与寻常汉家将士没多大分别。
    “无法辨别。”杜如晦摇了摇头。
    “胡汉杂居的确造成一些小混乱,但从长远上说,却是最有效的办法。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律法上不偏不倚,让他们看到公平的一面,从而降低他们排斥汉人的心里防线。只要做好这一步,再以各种权利诱之,他们就会自然而然的依靠过来”
    “臣受教了”杜如晦若有所思的向杨侗行了一礼,而后告退而出。
    今日这一番言论,并不是杨侗比杜如晦聪明,而是他站在了时代的高度上,为杜如晦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户,一扇让他跳出固有思想的大门,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思索问题、解决问题,使他许多以往的疑惑豁然开朗。
    杨恭仁、杨师道、房玄龄、魏征他们在这个问题上,也曾经纠结过、困惑过而孔颖达甚至在一些仁义道德的问题上,与杨侗红过脸,但如今却不会了,一个二个抛弃了枷锁,用理性的眼光看待问题,而不是像以前那么,动不动就去找古籍来解答。
    能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用自己的思维解决问题,在这个尊师如父的时代,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思想上,他们已经得到解放,走向了独立。

章节目录

大隋第三世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碧海思云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碧海思云并收藏大隋第三世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