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也不远,所以两个人轮着当值,晚上只有一个住在衙门。”
    “还要给他们银子”
    “放心,这银子不用我们给。”
    “不用我们给谁给”
    “跟我的官俸和养廉银一样全是州衙给。”
    一提到这个,大头忍不住笑问道“四哥,朝廷给你多少官俸,给你多少养廉银”
    韩秀峰一边接着翻看皂隶弓兵名册,一边笑道“俸银每年三十一两五钱二分,养廉银每年八十一两。是有点少,不过做官可不是靠啥子官俸和养廉银。”
    正说着,守门的弓兵跑来禀报。
    海安话真难懂,韩秀峰问了半天才弄明白原来是有人求见。
    余有福和苏觉明到了,二人一进大堂就跪拜,大堂里又没外人,韩秀峰急忙起身让他们无需多礼。再次见着余有福,大头最高兴,禁不住问“余叔,我们早上就到了,你咋到这会儿才来”
    “我要办正事,”余有福好奇地环顾了下大堂,坐下叹道“少爷,以前总听人说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那会儿我还不信,到了这儿才晓得那话有道理。”
    “有啥道理”韩秀峰饶有兴致地问。
    “海安不算大,白米镇离海安镇也不算,可两个地方的口音就是不一样。海安南边的几村,就是跟如皋交界的那些地方,不光口音跟海安不一样,连风俗都不一样。说出来你都不会信,爹在这儿不叫爹,而是叫爸。娘在这儿不叫娘,而叫麻麻。”
    “有点意思。”
    “还有更有意思的,爷爷在这儿不叫爷爷,反而叫爹爹。少爷,你说好不好笑”余有福从大头手中接过茶,接着道“再说风俗,运盐河边上和北边的那些村子,要是家里死了人,三年不能放鞭炮,说放鞭炮会把死了的先人眼睛炸瞎。可靠如皋的那些村死了人,不放炮就是不孝顺”
    “所以说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韩秀峰笑了笑,旋即话锋一转“余叔,大头,俗话说入乡随俗,我们以后全要学本地话,我晓得这很难,但至少要能听懂,不能跟聋子似的人家说啥都不晓得。”
    “是要学,这几天跟着觉明,我已经能听懂一些了。”
    “是吗,余班头,没想到你学这么快”苏觉明晓得余有福是韩四的长辈,不失时机地恭维了一句。
    “你是没去过我们巴县,去了就晓得我们那儿才是正儿八经的大码头,天南地北的人全有,要是连人家说啥都听不懂,怎么在衙门当差。”余有福得意地笑道。
    “余叔,我们到了海安还是说海安的事吧。”韩秀峰笑看着坐在他身边的苏觉明,好奇地问“觉明,这几天有没有收获”
    “有,而且不少。”苏觉明连忙从袖子里掏出一本刚整理好的名册,恭恭敬敬地呈上“韩老爷,您不让我先来打探,我真不晓得海安竟有这么多为非作歹之徒。我这才离开海安几年,我在时真没这么多,真是世风日下。”

章节目录

韩四当官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卓牧闲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卓牧闲并收藏韩四当官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