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论卖相 (1/2)
要说过年这几天扬州城哪里最热闹,肯定每个人说法都不一样,但是,热闹的地方里肯定少不了知府衙门。
不提义忠亲王下令在扬州知府衙门里关押审讯的那一堆重要人物,单单每日里往衙门内流水一样运送账本、书籍的车辆,并如狼似虎往外拿人的兵丁,都够人们把知府衙门设为最热闹地点了。
更别提,义忠亲王还命人设了鸣冤鼓,言说有冤情的百姓只要敲响鸣冤鼓,他必升堂,亲审此案。
这个消息放出来,无异于冷水入油锅,那叫一个火星四溅、火花四射啊
所有人都奔去见识那鸣冤鼓长什么样,都要去看看城墙上贴的告示,也都要亲耳听一听城门官说一说义忠亲王矢志肃清吏治惩治腐败为民做主的初心正意
只是,听着听着人们就忍不住想,堂堂亲王哎,当今圣上的二哥,听说曾经还是太子,真真的真龙天子的种啊
这样一位人物,是多少人梦里都不敢奢望会遇见的主,他当真放话要为你撑腰做主,要面见你的时候,芸芸众生们一致地怂了
本来还兴致勃勃等着百姓击鼓鸣冤,诉状雪花一样飞来,然后他趁机大展拳脚,把这群贪官污吏“国之蠹虫都狠狠地彻底地钉在耻辱架上,让他们永远为万民唾骂的义忠亲王
一定是哪里不对
肯定是下面的人阳奉阴违没有把他的初衷很好地向百姓阐明,果然武夫都是笨嘴拙舌的。为此,义忠亲王特意派了个史遇农的小学生张信口齿最伶俐,最擅长写话本的一个巴巴在城门口连续宣扬了好几天。
可是,还是没动静。
那么,难不成还有什么隐藏的坏蛋,在暗地里阻拦百姓击鼓鸣冤,恐吓他们,让他们不敢上告于是,义忠亲王不顾童谦益和罗受成的反对,派出了身边三个影卫,不分白日黑夜地蹲守窥探了两天,却还是一无所获。
每天照旧很多人围观城门口的鸣冤鼓,张信嘴皮子都磨破了,好些人看上去都十分意动,但也不过都是多看了那鼓几眼,就慌忙挪开视线,忙别的去了。
天璇忍不住,拦下了一个五十来岁,看上去就很老成的农夫问他,是不是有冤情要上告要是敲不动鸣冤鼓,自己可以帮忙。
谁知天璇话还没说完,老农慌得扔了手中竹篓,飞也似的逃走了。
剩下天璇眼疾手快也只抓住了掉下的背篓,和背篓里的锄头、铁铲大眼瞪小眼。
过了一会儿,那个老农又期期艾艾地挪了回来。
天璇本来已经灰暗下去的双眸猛地焕发出光彩,以为老农只是防备心重,一时惊慌,此刻相信他是好人,终于要他帮忙了,欣喜地就要开口打包票无论老农遇到了什么事,他天璇的主子一定替他摆平
可是,还不等天璇开口,老农已经哆哆嗦嗦地问道“这、这位公子,可、可否把小老儿的背篓还我。那里面有小老儿家唯一的农具,没了它们,小老儿全家老小”说着,觑见天璇脸色越来越白,吓得又闭上了嘴,犹豫再三道,“公子若是喜欢,背篓送你,让小老儿把锄头和铁铲拿走”
天璇再受不了了,一把将背篓塞回老农怀里,落荒而逃。
还是天枢宽慰了他好久,才勉强抚平了天璇那颗受伤的小心脏。
但是义忠亲王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他依然愁眉不展。
义忠亲王绞尽脑汁也没想明白,其实原因是出在他身上。
直到一个文士打扮的人“神兵天降”,第一个敲响鸣冤鼓,喜得义忠亲王赶紧冠冕加身,正儿八经坐上大堂。
却不成想,来人竟是林如海、贾敏和黛玉的老熟人。
本来依照亲王规格,义忠亲王亲自审案,再怎么地也得衙差“威武”喝道,来个下马威,撑撑场面什么的,可是义忠亲王不是来当贪官,摆官威的,他要为民请命。故而当他看见来人是个气宇轩昂的长衫文士时,心中就是一喜,十分亲民地道“那击鼓鸣冤之人,不要多礼,本王看着你似乎是读书人,可有功名在身。”
“不才鄙薄,乃甲子年进士,也曾做过一名小官。”那人倒是不卑不亢地道。
义忠亲王看他应对有度且还是个进士,心中喜爱又添一分,“哦那你姓甚名谁要出告何人放心道来,是非曲直,自有本王做主。”
“不才姓贾名雨村,今日要出告的就是现任巡盐御史林海林大人。”
“砰”义忠亲王好险没把手里的惊堂木扔到贾雨村脸上。
好你们这群王八羔子借刀杀人都借到老子头上了
原谅义忠亲王最近着急上火没人击鼓鸣冤的事情,没少蹲城门口、混茶楼打听情况视察民情,还跟林府许多活当艺人混了脸熟,下九流骂人的话学了一箩筐。这会子人气急了,脑袋里直接就飚出来了。
恰好,因怕义忠亲王不明内情,被告状的人糊弄,林如海事先安排了幕僚包容清在堂侧听审,遇到事情及时解惑。也幸亏包容清隐在堂后,将一切都看在了眼里。
本来贾雨村一进大堂,他就认出来了。奈何不知贾雨村意欲何为,包容清与义忠亲王也没有交情,故而先隐忍不发。直到贾雨村直接说出要出告林如海,义忠亲王怒上眉梢,包容清暗叫一声,不好慌忙奔入后堂,去寻罗受成。
罗受成因为孟秋白和李越娘等人的到来,解了盘账的燃眉之急,终于腾出手来专心审讯,问供的进展可称一日千里。
而义忠亲王等人在江南这般大动作,自然瞒不住京城。京中掀起了轩然大波,朝堂上纷争四起,整日吵得跟菜市场似的,弹劾义忠亲王和童谦益、罗受成的折子恨不得把左右相并皇帝都给埋起来
但是架不住人家义忠亲王有证据啊,铁证如山,谁也抵赖不得。且皇帝也是真心实意换一换江南的水和鱼,刻意放任义忠亲王“为所欲为”。
于是,知府衙门的审讯一直没停。
罗受成和童谦益也就一直连轴转。
这边厢,罗受成屁股刚挨到凳子,端起侄子童毅给奉的茶,水还没挨到嘴呢,就被火急火燎冲进来的包容清拉走了。
“不好了贾雨村这忘恩负义的小人,他敲响了鸣冤鼓,要出告林大人”包容清一手攥着棉袍前摆,一手扯着罗受成,边跑边说。
“什么”罗受成还以为是他累糊涂了,晃了晃脑袋,又追问了句,“什么”
还是童毅反应得快,“就是林妹妹家之前辞退的那个西席吗”
包容清跑得太急,一时喘不上气,只点头不迭。
此时,罗受成也想起贾雨村是谁了,不由眉头皱起来者不善。
他刚要回头嘱咐童毅几句,只见童毅早撒丫子跑得只能远远看见个后脑勺了。
“我去告诉我爹、林叔叔,再请贾婶婶一起来。”
罗受成哑然失笑,忙回头和包容清往大堂赶。
笔下絮叨,包容清腿脚利索,也不过几句话工夫,两人就又赶回前面。
两人赶到的时候正好看见义忠亲王额上青筋直跳,右手握了又松,握了又松,极为艰难地压制怒火。
罗受成赶忙插话道“那贾进士,你既也当过官,该当知道律法中关于民告官的规定,也更应清楚,诬告朝廷命官可是大罪”
贾雨村自然是个极擅长伪装的人,听见罗受成这般问,反背负双手,在公堂上龙行虎步,走了个漂亮极了的过场。
公堂外,听闻消息汇集来的百姓们,本就为贾雨村的勇气所震,此时见他不仅胆色过人,简直是视皇权富贵于无物,捋虎须如闲庭信步,虽然并不知道林海这个巡盐御史是哪位,到底是干嘛的,但是本能觉得林海肯定是个大贪官。而堂上新出现的那个官老爷是要官官相护,欺压“忠良”了。
人们不禁对视,都从对方眼中看出了犹豫、担忧和一丝“果然如此,幸亏我没来击鼓鸣冤”的既释然又惆怅。
贾雨村敏感地察觉了这种变化,这就是他想要的效果。
他的官声已经坏了,又因为张如圭的告密,使他得了个“私德不修、尊卑不分、内闱混乱”的名声,想要靠做达官显贵家西席或幕僚,攀关系抱大腿进
不提义忠亲王下令在扬州知府衙门里关押审讯的那一堆重要人物,单单每日里往衙门内流水一样运送账本、书籍的车辆,并如狼似虎往外拿人的兵丁,都够人们把知府衙门设为最热闹地点了。
更别提,义忠亲王还命人设了鸣冤鼓,言说有冤情的百姓只要敲响鸣冤鼓,他必升堂,亲审此案。
这个消息放出来,无异于冷水入油锅,那叫一个火星四溅、火花四射啊
所有人都奔去见识那鸣冤鼓长什么样,都要去看看城墙上贴的告示,也都要亲耳听一听城门官说一说义忠亲王矢志肃清吏治惩治腐败为民做主的初心正意
只是,听着听着人们就忍不住想,堂堂亲王哎,当今圣上的二哥,听说曾经还是太子,真真的真龙天子的种啊
这样一位人物,是多少人梦里都不敢奢望会遇见的主,他当真放话要为你撑腰做主,要面见你的时候,芸芸众生们一致地怂了
本来还兴致勃勃等着百姓击鼓鸣冤,诉状雪花一样飞来,然后他趁机大展拳脚,把这群贪官污吏“国之蠹虫都狠狠地彻底地钉在耻辱架上,让他们永远为万民唾骂的义忠亲王
一定是哪里不对
肯定是下面的人阳奉阴违没有把他的初衷很好地向百姓阐明,果然武夫都是笨嘴拙舌的。为此,义忠亲王特意派了个史遇农的小学生张信口齿最伶俐,最擅长写话本的一个巴巴在城门口连续宣扬了好几天。
可是,还是没动静。
那么,难不成还有什么隐藏的坏蛋,在暗地里阻拦百姓击鼓鸣冤,恐吓他们,让他们不敢上告于是,义忠亲王不顾童谦益和罗受成的反对,派出了身边三个影卫,不分白日黑夜地蹲守窥探了两天,却还是一无所获。
每天照旧很多人围观城门口的鸣冤鼓,张信嘴皮子都磨破了,好些人看上去都十分意动,但也不过都是多看了那鼓几眼,就慌忙挪开视线,忙别的去了。
天璇忍不住,拦下了一个五十来岁,看上去就很老成的农夫问他,是不是有冤情要上告要是敲不动鸣冤鼓,自己可以帮忙。
谁知天璇话还没说完,老农慌得扔了手中竹篓,飞也似的逃走了。
剩下天璇眼疾手快也只抓住了掉下的背篓,和背篓里的锄头、铁铲大眼瞪小眼。
过了一会儿,那个老农又期期艾艾地挪了回来。
天璇本来已经灰暗下去的双眸猛地焕发出光彩,以为老农只是防备心重,一时惊慌,此刻相信他是好人,终于要他帮忙了,欣喜地就要开口打包票无论老农遇到了什么事,他天璇的主子一定替他摆平
可是,还不等天璇开口,老农已经哆哆嗦嗦地问道“这、这位公子,可、可否把小老儿的背篓还我。那里面有小老儿家唯一的农具,没了它们,小老儿全家老小”说着,觑见天璇脸色越来越白,吓得又闭上了嘴,犹豫再三道,“公子若是喜欢,背篓送你,让小老儿把锄头和铁铲拿走”
天璇再受不了了,一把将背篓塞回老农怀里,落荒而逃。
还是天枢宽慰了他好久,才勉强抚平了天璇那颗受伤的小心脏。
但是义忠亲王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他依然愁眉不展。
义忠亲王绞尽脑汁也没想明白,其实原因是出在他身上。
直到一个文士打扮的人“神兵天降”,第一个敲响鸣冤鼓,喜得义忠亲王赶紧冠冕加身,正儿八经坐上大堂。
却不成想,来人竟是林如海、贾敏和黛玉的老熟人。
本来依照亲王规格,义忠亲王亲自审案,再怎么地也得衙差“威武”喝道,来个下马威,撑撑场面什么的,可是义忠亲王不是来当贪官,摆官威的,他要为民请命。故而当他看见来人是个气宇轩昂的长衫文士时,心中就是一喜,十分亲民地道“那击鼓鸣冤之人,不要多礼,本王看着你似乎是读书人,可有功名在身。”
“不才鄙薄,乃甲子年进士,也曾做过一名小官。”那人倒是不卑不亢地道。
义忠亲王看他应对有度且还是个进士,心中喜爱又添一分,“哦那你姓甚名谁要出告何人放心道来,是非曲直,自有本王做主。”
“不才姓贾名雨村,今日要出告的就是现任巡盐御史林海林大人。”
“砰”义忠亲王好险没把手里的惊堂木扔到贾雨村脸上。
好你们这群王八羔子借刀杀人都借到老子头上了
原谅义忠亲王最近着急上火没人击鼓鸣冤的事情,没少蹲城门口、混茶楼打听情况视察民情,还跟林府许多活当艺人混了脸熟,下九流骂人的话学了一箩筐。这会子人气急了,脑袋里直接就飚出来了。
恰好,因怕义忠亲王不明内情,被告状的人糊弄,林如海事先安排了幕僚包容清在堂侧听审,遇到事情及时解惑。也幸亏包容清隐在堂后,将一切都看在了眼里。
本来贾雨村一进大堂,他就认出来了。奈何不知贾雨村意欲何为,包容清与义忠亲王也没有交情,故而先隐忍不发。直到贾雨村直接说出要出告林如海,义忠亲王怒上眉梢,包容清暗叫一声,不好慌忙奔入后堂,去寻罗受成。
罗受成因为孟秋白和李越娘等人的到来,解了盘账的燃眉之急,终于腾出手来专心审讯,问供的进展可称一日千里。
而义忠亲王等人在江南这般大动作,自然瞒不住京城。京中掀起了轩然大波,朝堂上纷争四起,整日吵得跟菜市场似的,弹劾义忠亲王和童谦益、罗受成的折子恨不得把左右相并皇帝都给埋起来
但是架不住人家义忠亲王有证据啊,铁证如山,谁也抵赖不得。且皇帝也是真心实意换一换江南的水和鱼,刻意放任义忠亲王“为所欲为”。
于是,知府衙门的审讯一直没停。
罗受成和童谦益也就一直连轴转。
这边厢,罗受成屁股刚挨到凳子,端起侄子童毅给奉的茶,水还没挨到嘴呢,就被火急火燎冲进来的包容清拉走了。
“不好了贾雨村这忘恩负义的小人,他敲响了鸣冤鼓,要出告林大人”包容清一手攥着棉袍前摆,一手扯着罗受成,边跑边说。
“什么”罗受成还以为是他累糊涂了,晃了晃脑袋,又追问了句,“什么”
还是童毅反应得快,“就是林妹妹家之前辞退的那个西席吗”
包容清跑得太急,一时喘不上气,只点头不迭。
此时,罗受成也想起贾雨村是谁了,不由眉头皱起来者不善。
他刚要回头嘱咐童毅几句,只见童毅早撒丫子跑得只能远远看见个后脑勺了。
“我去告诉我爹、林叔叔,再请贾婶婶一起来。”
罗受成哑然失笑,忙回头和包容清往大堂赶。
笔下絮叨,包容清腿脚利索,也不过几句话工夫,两人就又赶回前面。
两人赶到的时候正好看见义忠亲王额上青筋直跳,右手握了又松,握了又松,极为艰难地压制怒火。
罗受成赶忙插话道“那贾进士,你既也当过官,该当知道律法中关于民告官的规定,也更应清楚,诬告朝廷命官可是大罪”
贾雨村自然是个极擅长伪装的人,听见罗受成这般问,反背负双手,在公堂上龙行虎步,走了个漂亮极了的过场。
公堂外,听闻消息汇集来的百姓们,本就为贾雨村的勇气所震,此时见他不仅胆色过人,简直是视皇权富贵于无物,捋虎须如闲庭信步,虽然并不知道林海这个巡盐御史是哪位,到底是干嘛的,但是本能觉得林海肯定是个大贪官。而堂上新出现的那个官老爷是要官官相护,欺压“忠良”了。
人们不禁对视,都从对方眼中看出了犹豫、担忧和一丝“果然如此,幸亏我没来击鼓鸣冤”的既释然又惆怅。
贾雨村敏感地察觉了这种变化,这就是他想要的效果。
他的官声已经坏了,又因为张如圭的告密,使他得了个“私德不修、尊卑不分、内闱混乱”的名声,想要靠做达官显贵家西席或幕僚,攀关系抱大腿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