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当然拿不出来证据,这得让林新一出马。
林新一却是没急着给出答案
“等等吧。”
他冷冷地看向那个长发男
“等警察来了,我们再正式开始调查。”
“如果你真是清白的,就请好好配合我们的工作,这没问题吧”
“我”长发男没由来的一阵心虚,但还是硬着头皮答道
“配合,当然配合我是个好人嘛”
林新一和贝尔摩德监视着长发男,没让他再有机会做什么小动作。
早在双方在露营营地外持枪对峙的时候,阿笠博士就已经打电话报了警。
所以没过多久,当地警署的警察就在林新一的沟通和指引之下,来到了这间村舍。
而直到这时,林新一才开始与那位长发男对质
“这位先生,我有几个问题想要问你。”
“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对任何一个警察所说的一切,都将可能被作为法庭对你不利的证据”
“唔”长发男有些不耐烦地打断了他的警告
“你拍电视剧呢说这么多废话。”
“有什么想问的就问吧”
“那好。”林新一神色轻松了不少。
对方这么不耐烦,显然是被他表现出的沉稳态度所震慑,随着时间的推移,心里渐渐地开始自我怀疑
他有些慌了。
一个心神意乱的嫌疑人,肯定要比一个心理防线稳固的嫌疑人好对付。
而林新一刚刚说的可不是废话,也不是无意义的电视剧台词。
因为就像这句“米兰达警告”所说的那样
嫌疑人在警察面前说的话意义是不一样的,是可以拿到法庭上当证据的。
所以林新一才没有急着揭穿这个长发男的真面目,而是特地等到警察赶到现场,才开始以这种可以被视作正式讯问的方式,跟对方展开对质。
“姓名”
“冈田太一郎。”
“年龄”
“39。”
“职业”
“额自由职业。”
“”
林新一问了一大串无关紧要的问题,让对方消除警惕心理,形成有问必答的定势思维。
然后,他才突然问道
“在之前的几个小时里,你在哪里,做什么”
“我在”长发男愣了一下,然后又迅速回答上自己想好的答案“我在家里,躺在沙发上睡午觉。”
“哦”林新一露出了玩味的目光
“也就是说,你今天根本没去过你家的后山,没见过那几具尸体,也不认识那几个死者咯”
他特意将没去过后山和没见过尸体、不认识死者放在一句话里,一并发问。
这是在利用犯罪分子的逃避心理。
在被问到“认不认识死者”这种关键的问题,犯罪分子为了表示自己与此事无关,多半会坚定地回答不会。
而在否认的过程中,为了让自己彻底撇清和此案的关系,他们往往会下意识地回答,自己根本没去过现场,也没见过尸体。
果然长发男的回答是
“没有,我不认识什么死者,今天也根本没去过后山,更没看见什么尸体。”
“那就好。”
林新一的表情悄然变得轻松
嫌疑人要是随便编个借口,说自己今天去过后山,那这问题反而不好解决。
可他却在诸多警察的见证下,留下了自己没去过现场的假证词。
这把已经稳了一半。
问题已经悄无声息地从如何证明长发男杀人,转变成了,如何证明他去过案发现场。
后者显然比前者更容易做到。
只要能想办法推翻他的假证词,证明他是在警察面前说谎,这案子就差不多能解决了。
因为这种自我矛盾的供述放到法庭上,本身就是一件对犯人极为不利的证据。
“冈田先生。”
林新一目光炯炯地看向这个长发男
“看来你对自己做的那些反侦察准备真的很自信。”
“我”长发男咬死不松口“别说废话证据,能证明我杀人的证据呢”
“别急。”
林新一微微一顿,语气严肃地反问道
“你说自己没去过案发现场是吧”
“那我如果能找到证据,证明你去过现场你又该如何解释呢”
林新一却是没急着给出答案
“等等吧。”
他冷冷地看向那个长发男
“等警察来了,我们再正式开始调查。”
“如果你真是清白的,就请好好配合我们的工作,这没问题吧”
“我”长发男没由来的一阵心虚,但还是硬着头皮答道
“配合,当然配合我是个好人嘛”
林新一和贝尔摩德监视着长发男,没让他再有机会做什么小动作。
早在双方在露营营地外持枪对峙的时候,阿笠博士就已经打电话报了警。
所以没过多久,当地警署的警察就在林新一的沟通和指引之下,来到了这间村舍。
而直到这时,林新一才开始与那位长发男对质
“这位先生,我有几个问题想要问你。”
“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对任何一个警察所说的一切,都将可能被作为法庭对你不利的证据”
“唔”长发男有些不耐烦地打断了他的警告
“你拍电视剧呢说这么多废话。”
“有什么想问的就问吧”
“那好。”林新一神色轻松了不少。
对方这么不耐烦,显然是被他表现出的沉稳态度所震慑,随着时间的推移,心里渐渐地开始自我怀疑
他有些慌了。
一个心神意乱的嫌疑人,肯定要比一个心理防线稳固的嫌疑人好对付。
而林新一刚刚说的可不是废话,也不是无意义的电视剧台词。
因为就像这句“米兰达警告”所说的那样
嫌疑人在警察面前说的话意义是不一样的,是可以拿到法庭上当证据的。
所以林新一才没有急着揭穿这个长发男的真面目,而是特地等到警察赶到现场,才开始以这种可以被视作正式讯问的方式,跟对方展开对质。
“姓名”
“冈田太一郎。”
“年龄”
“39。”
“职业”
“额自由职业。”
“”
林新一问了一大串无关紧要的问题,让对方消除警惕心理,形成有问必答的定势思维。
然后,他才突然问道
“在之前的几个小时里,你在哪里,做什么”
“我在”长发男愣了一下,然后又迅速回答上自己想好的答案“我在家里,躺在沙发上睡午觉。”
“哦”林新一露出了玩味的目光
“也就是说,你今天根本没去过你家的后山,没见过那几具尸体,也不认识那几个死者咯”
他特意将没去过后山和没见过尸体、不认识死者放在一句话里,一并发问。
这是在利用犯罪分子的逃避心理。
在被问到“认不认识死者”这种关键的问题,犯罪分子为了表示自己与此事无关,多半会坚定地回答不会。
而在否认的过程中,为了让自己彻底撇清和此案的关系,他们往往会下意识地回答,自己根本没去过现场,也没见过尸体。
果然长发男的回答是
“没有,我不认识什么死者,今天也根本没去过后山,更没看见什么尸体。”
“那就好。”
林新一的表情悄然变得轻松
嫌疑人要是随便编个借口,说自己今天去过后山,那这问题反而不好解决。
可他却在诸多警察的见证下,留下了自己没去过现场的假证词。
这把已经稳了一半。
问题已经悄无声息地从如何证明长发男杀人,转变成了,如何证明他去过案发现场。
后者显然比前者更容易做到。
只要能想办法推翻他的假证词,证明他是在警察面前说谎,这案子就差不多能解决了。
因为这种自我矛盾的供述放到法庭上,本身就是一件对犯人极为不利的证据。
“冈田先生。”
林新一目光炯炯地看向这个长发男
“看来你对自己做的那些反侦察准备真的很自信。”
“我”长发男咬死不松口“别说废话证据,能证明我杀人的证据呢”
“别急。”
林新一微微一顿,语气严肃地反问道
“你说自己没去过案发现场是吧”
“那我如果能找到证据,证明你去过现场你又该如何解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