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有什么志向”
    苏轼是个厚道人,有的人会感觉到他很刻薄,比如说司马光。那是因为苏轼厌恶对方,认为对方冥顽不灵,才会用言语来刻意的奚落丑化对方。
    但李逵不一样,他是周元的学生。
    不说是千里迢迢,颖州距离沂水县三四百里地总该有吧
    李逵眼巴巴的带着厚礼来拜访自己,虽有求人办事的嫌疑,但苏轼也做不出故意奚落李逵。学问是问不下去了,但也不能拿了人家的数千贯厚礼,最后还把人气个半死吧
    这样对李逵,恐怕连子弟周元知道了真相都会有意见。
    虽没有做出让人难堪的举动,但苏轼还是对李逵失望至极,已经失去了提点李逵学问的意思。并不是任何一种询问志向,都是前辈对后辈的爱护。有时候是不耐烦,说明谈话已经快结束了。
    苏轼已经对李逵失望至极,苏门学子,哪个不是才学惊艳之辈。不说别人,就说苏轼大弟子黄庭坚,六岁能诗,八岁能文,十多岁已经熟读经史,博闻广记,成为名副其实的饱学之士。二徒弟秦观就算是不入流的周元,十几岁的时候文章也颇有可取之处。
    就在前几年,他和四个弟子在集贤馆编史,各个都是学士,才有了一门四学士的美誉。要问大宋什么衙门对学问要求最高,自然是集贤馆。非饱学之士不能善任之所在。
    可是轮到李逵了,这位竟然敢腆着脸对苏轼说其他都没学过,就论语学的好。您老要考校学问的话,就问论语的内容。
    这可是蒙学啊你都十几岁了,难道这么多年都在玩闹吗
    反正苏轼是说什么也提不起劲头继续和李逵磨叽下去了。
    想要草草的结束这场让他万分后悔的考校。用志向来询问,然后看在李逵礼数周全的份上,勉励几句就结了。
    因为很简单一种交谈就是
    “贤侄有何志向”诸如此类的问话。
    回答的内容有很多,比如说
    “当大将军,为国家开疆拓土”
    “想要成为侠义之士,保境安民。”
    “做一个好官,给百姓当家作主。”
    “为帝王家分忧。”当太监不算
    反正任何一种回答都可以是这样结束贤侄志向远大,要恪守本心。然后结束语就是去玩吧
    没错,苏轼正是有此打算,结束这场让他快要忍不住怒火冲天的谈话。他甚至有种不好的预感,李逵很可能成为苏门之耻。但李逵是周元的弟子,他没有权力将李逵逐出苏门。可惜,他遇到了不按套路出牌的李逵,他的志向一开始想要吃好喝好,然后要住大房子,揍灵智上人,发财等等。
    这都不是啥大志向,至少在标榜君子和仁德的时代里,都是所不出口的不入流想法。甚至连志向都算不上。
    李逵觉得苏轼的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干脆就不说了,很咸鱼道“都行吧”
    “都行”
    苏轼脑仁有点发胀,这算是什么志向这小子总不至于没有远大志向吧
    还真让苏轼给猜着了,至少对李逵来说,确实如此。志向这玩意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奢华的宝石,看得到,却不能摸的东西。因为摸坏了赔不起。但要说一点没有,也不现实。人总是要生存的,吃饭睡觉的地方总该有吧
    口袋里有俩糟钱的时候,总想着一下,寻欢作乐吧
    吃喝不愁,还有闲钱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有点权力,凸显一子存在感
    这说是志向,更贴切的说是贪欲。至于让他有奉献精神,没穿越之前,他没精力去琢磨这些。穿越之后,他觉得封建王朝的奉献精神很扯淡,任何好处都是皇帝的,背锅让自己来,傻子才干。
    于是,李逵就变成了一个胸无大志的人。
    或许这些他还没有感觉到,因为对他来说,他任何一种努力都是朝着胸无大志而去的。
    文人的身份
    是为了让自己活得舒服一些。
    有钱
    谁也不愿意受穷不是
    霸道的性格
    连受穷都不愿意,更何况受气
    一切的一切,都说明李逵并没有一个远大的规划。
    于是,在苏轼问他志向的那一刻,他竟然傻呼呼的回答“都行。”
    反正李逵自我感觉挺好,既有文人的洒脱和不羁,同时也不会因为自己的贪念而被束缚手脚。可是这话听在苏轼的耳朵里,格外的刺耳。
    一句去玩吧愣是没办法说出口。
    苏轼憋红了脖子,怒目盯着李逵,上身如同抽搐一般抖动着,胸口对着李逵一个劲的运气。按理说,李逵这等没培养价值的家伙,他不屑重视。可唯独李逵过于懒散的性格,让他气不打一处来,因为就此下去,李逵很可能成为苏门的耻辱不可。
    苏轼红脸了,怒了,就差指着李逵的鼻子骂他朽木可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一个读书人,儒生,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文士,怎么可以没有志向
    “什么叫都行你给我指条道,都行是哪条道你堂堂一个男子汉,没有为国征战的豪迈,也没有为百姓伸张的磊落,一天到晚就知道吃吃吃,饭桶不成文士研习经义,不外乎学习治国之道,修身之本。你怎么可以如此漠视圣人之学,让圣人门徒这四个字蒙羞”
    苏轼说完,手指着李逵气地发抖起来,他这辈子都没有见到过李逵这样的儒生。
    李逵很无辜的眼神看向了苏轼,他就不明白,为什么苏轼会发如此大的脾气。您老也没干什么利国利民的大事呀
    没错,您老是兴修水利了。这恐怕是苏轼唯一可以可圈可点的政绩。
    问题是,大宋是一个很奇葩的朝代,连太监都热衷于兴修水利,地方官难道不应该做点为老百姓能记得起来的好事吗
    至于说为民伸张,治理地方,李逵真没觉得什么特别。这是大宋,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李逵的逆袭之路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水鬼游魂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水鬼游魂并收藏李逵的逆袭之路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