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别离浮上心头,当日的一幕幕重现于脑海,诸葛亮感慨万千。

    “臣微末卑鄙之人,怎敢劳烦太上皇记挂十年”

    “为魏国做出功勋之人,我到底都还记着他。”

    郭鹏松开诸葛亮的手,拍了拍他的肩膀“好了,坐吧,十年未见,我有好多话想要对你说。”

    诸葛亮抿了抿嘴唇,谨遵圣命,请郭鹏先坐,他随后坐下。

    之后郭鹏询问了他十年来的心路历程,询问他从敦煌县令到敦煌郡守再到北庭都护的人生旅程,询问他在这期间领悟到的东西。

    “当初臣想要离开洛阳到地方,就是想知道从中央到地方,一道政令究竟是如何完成的,要经过几次转手,从中央最开始生成,再到执行于地方,究竟要经过多长时间。

    这期间会发生什么变化,中央的政策会如何落实,会不会遭到人为篡改,一层一层下到地方,是否会失去本来的意思,从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变成坑害国民的恶事。

    如果有,那么变化是从何开始诞生的,如果没有,又是什么使得政令如此畅通,到了真正执行的时候,地方又会如何执行,是会原封不动的执行,还是自行更改,中央又会如何处理。

    而这一切最终作用到黎民百姓身上,又会发生什么,到底是利民了,还是损害了他们的生活,使得他们的生活更加困苦,而不是更加轻松,这一切,就是臣想要知道的。”

    诸葛亮侃侃而谈道“这十年来,承蒙太上皇、陛下信赖、任用,臣终于明白了臣在洛阳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而在地方上做的一切又是为了什么。”

    “你懂了”

    郭鹏很是欣赏的看向诸葛亮。

    诸葛亮拱手。

    “不敢说全懂,但是,政令如何上传下达并且最终执行 这中间的过程和曲折 臣是终于明白了,也明白为政者最重要的是什么 以及该怎么做。”

    郭鹏点点头。

    “那你说说,你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最大的感悟”

    诸葛亮沉吟片刻,缓缓开口道“若要说最大的感悟 便一定是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了。”

    正在喝茶的郭承志一愣。

    郭鹏收敛起笑容。

    “继续说。”

    “遵命。”

    诸葛亮点头 开口道“臣在中央为官时 时常感慨地方无能,一道政令贯彻起来如此缓慢、低效 非要中央派人督促不可,否则绝不按时按质办成。

    臣当时心中对此多有埋怨 相当不满,觉得地方官员尸位素餐 只知道拿俸禄 对朝廷政策阳奉阴违,不放在心上 理当严惩。

    而离开中央来到地方,臣却又时常感慨中央不了解地方苦楚 只知埋头制定政策,却不肯抬眼看看真实的民间,制订出一堆不合实际的空洞文章,对于地方有百害而无一利。”

    “嗯,继续说。”

    郭鹏缓缓点头。

    “产生如此矛盾的感觉之后 臣便觉得,中央和地方之间,一定是某个环节出现了衔接上的问题,使得双方无法相互明白各自的难处,最大的问题,大概就在于双方都在力求不犯错。”

    诸葛亮皱眉道“中央官员不敢犯错,地方官员也不敢犯错,这种心态在我魏官员群体之中非常普遍,而这一心态又会直接导致上上下下大小官员只报喜,不报忧。

    政策推行下去,需要官员执行,官员是人,人非圣贤,孰能无错会有好的结果,但是也难免会出现不好的结果,但是恐惧犯错的官员不敢汇报错误,只要能掩盖,那就拼命掩盖。

    上官事务繁忙,往往不能亲自确定事情究竟有没有办好,只能听属下汇报,以此作为判断汇报上去,假使有人真的汇报问题,上官就真的敢于把问题汇报给中央吗

    这也不见得,最坏的情况下,一件事情出现错误,被层层瞒报,从上到下互相帮忙遮掩,官官相护,到最后,中央得到的就是一笔糊涂账,完全不是真实的情况。

    但是中央却以为这是真实的情况,在此基础之上,颁布更新的政策,要求进一步达到某个目标,可原先就没有达成的目标,如何更上一层楼只能继续瞒报。”

    诸葛亮说的沉重,郭鹏的面色也毫不轻松,连带着郭承志也陷入了思考之中。

    “你瞒报,我也瞒报,这一定会出问题的,就算原来是小问题,从上到下层层瞒报也会造成大问题,最终,就是震动中央的大案。”

    郭鹏看着诸葛亮“你是如此理解这个问题的”

    诸葛亮连连点头。

    “是,问题就是这样来的,而更可怕的是,一件事情从政令形成到执行地方,无论哪一个环节,无论哪一个人,哪怕只出现一个极其微小的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东汉末年枭雄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御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御炎并收藏东汉末年枭雄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