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阔步来入荀贞帐中,人未入帐,笑声已经先入,只闻得他笑问道“贞之,叫我来作甚”
    待他来到帐内,荀贞先请他落座,然后把军报转述给他。
    孙坚真是一员猛将,听得董卓可能分兵两路、共击颍川,他不惊反喜,大喜说道“正说上回进击,打得太不过瘾,董贼此回自送上门,实是最好不过”
    “轘辕关离颍川郡一步之遥,因事态紧急,适才我没来得及与卿商议,已遣了文谦先带郡兵去阳城、轮氏县外驻守,以防董军来袭,卿以为可否”
    孙坚现在的心思多在讨董上,对颍川郡的郡事不太关心,只就眼下来说,却是并不介意荀贞插手颍川郡务,又知乐进是荀贞的爪牙,所以对荀贞调“颍川郡兵”西进屯驻之举,他也没有太过在意,没觉得荀贞这是在越庖代厨,答道“董军如出轘辕,快则半日可至阳城、轮氏,迟则亦至多一天,先遣乐校尉带兵驰往,以防不测,正是应该。”
    “现下还搞不清楚董卓到底是想干什么,不知他是欲来击我,还是欲南下击袁公路,文台,卿以为我等当下该如何应对,才是上策”
    “以我看来,不管他董卓意欲何为,当下之上策,莫过於你我分兵,卿屯驻阳翟,以防胡轸部击我郡南,而我则自带本部,西至阳城、轮氏,与乐校尉合兵,共击出了轘辕关的那三千董军步骑。如此,无论董卓是不是来攻我颍川的,进退战守则都已在我手中矣。”
    孙坚的这个提议看似有点粗暴,可细想之,却不失为是一条“好计”。
    打仗打得是主动权,如坐驻阳翟不动,那就是把主动权让给了董卓,董卓想打颍川就打颍川,想打鲁阳就打鲁阳,可如果按孙坚的这个提议,却便是将主动权握在了自家的手中。
    不过,孙坚此策虽可称好计,然却难称“上策”。
    荀贞心道“文台此策,固为好计,可如董卓意在鲁阳,那么文台贸然出兵,却未免就有些鲁莽了。”他说道“文台此计,诚然善策。”转问戏志才等人,“卿等以为呢”
    戏志才、荀攸等也都不赞成孙坚的提议。
    戏志才心道“孙侯起自寒微,以军功起家,急於邀名,故一闻董卓或将来犯,便勇鸷求战,可眼下还没有搞清楚董卓的出兵目的,贸然出战,却是失之於急,不利於后啊。”
    荀攸开口说道“善战者后制人。当下形势未明,以我之见,最好还是先不要贸然出战。”
    “噢公达有何高见”孙坚问道。
    荀攸答道“董卓此次出兵,其意如是在袁公路,以我看来,他必就不会只分兵两路。”
    “此话何意”
    “袁车骑是我等此次起兵的盟主,董卓如欲击袁公路,怎会拉下袁车骑”
    “你是说”
    荀攸对荀贞说道“君侯不妨遣快马探骑,往去河内方向,侦伺有无董军行动。如有,则董卓此次出兵,其意便定不是在我颍川,而是在二袁了。”
    董卓兵马虽众,将士虽精,但袁绍、袁术、荀贞、孙坚等却也无一弱者,只要董卓没得失心疯,他就绝不可能同时进攻河内、颍川、鲁阳三地,至多同时进攻两处,料应已是他的上限。所以,如果河内方向有董军的活动迹象,那就说明董卓这回是要进攻二袁,和颍川无关了。
    孙坚点了点头,同意荀攸的分析,却仍不肯放弃主动进攻轘辕关董军的提议,说道“便是董卓意在二袁,也不妨碍我进击轘辕关啊。”
    “确是不碍。不过,以我之见,将军与其先击轘辕关,不如暂且稍等,等先探察清楚了董卓的意图,然后再议进军事不迟。”
    “此话怎讲”
    “将军如出兵轘辕,那么倘使董卓此次南下之军意在袁公路,我军就难以再分兵驰援之了。”
    孙坚恍然大悟,说道“原来如此,公达之意,我知之矣”
    荀贞、孙坚兵马有限,又要守住颍川这块地盘,防止伊阙关的胡轸部趁机奔袭,所以不能分兵太多,至多能分兵两路。如果孙坚先去击轘辕关的董军,那么倘若董卓此次出兵的目的是在袁术,荀贞、孙坚两人就难以驰援袁术,只能坐看袁术与董卓相争了。
    “只能坐看袁术与董卓相争”,这看起来是“坐山观虎斗”,好像和荀、孙没什么关系,似是无害於颍川,可实则不然。
    鲁阳挨着颍川,袁术部队的战斗力不知道怎么样,万一他战败,唇亡齿寒,下一个被董卓全力进攻的就极可能会是颍川了。所以,尽管荀贞对袁术的观感不佳,为大局起见,倘使董卓此次的目的真是要进击袁绍、袁术兄弟,却也是不能冒着袁术战败的危险,坐视不理的。
    故而,荀贞以为孙坚此策虽算是好计,然难称上策,也所以,戏志才等人皆不赞同孙坚的这个提议。
    当下诸人议论定,先以乐进镇守郡西,以陈午坐镇郡南,守好郡界,然后遣斥候往去河内,探看有无董军动静,再观望轘辕关、伊阙关两部董军的具体动向,待形势明朗之后,再议出兵之事。

章节目录

三国之最风流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赵子曰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赵子曰并收藏三国之最风流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