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府此时又是一团糟。
    鞑子从南面来袭,监国朱媺娖下令绍兴府四卫调向余姚,准备迎敌。
    可朝堂之上,却出现了两种声音。
    无外乎,战和逃。
    朱以海故态复萌,他极力建议召吴争部回援,同时将朝廷撤往杭州。
    这种声调,得到了几乎一半朝臣的附议。
    朱媺娖的威望不足以震慑住这些人。
    加上朱以海本身就是藩王,又被朱媺娖任命为参政。
    这就造成了无事时大家嘻嘻哈哈,有事时就化为两派,另立山头。
    这些朝臣手中虽然没有兵权,但他们的政治力量不容小觑。
    一个个都是前朝老臣自居,但凡谏言,都是依经据典,口口声声为了朝廷、为了天下、为了江山社稷,令人无可反驳。
    之前吴争强迫朱以海去监国位,拥立朱媺娖,他们没有反对,不是因为他们认同、心服口服,而是受制于吴争手中的兵力。
    如今吴争领兵在外,对他们的威慑力就大大减轻了。
    如果是顺境,他们可以随波逐流,但现在,绍兴危急之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逃命要紧。
    张国维的性子较软,钱肃乐刚正有余、威压力不足,张煌言的资历是个大问题。
    加上这次鞑子来袭与前几次不同,前面两次,一次是小股鞑子入侵,还有一次是方国安叛变,虽然听起来叛军很多,可毕竟是明军新降,这两次都是朱以海领头倡议转进。
    那这次多铎率大军兵锋直指绍兴府,从气势上来说,对绍兴府已经是志在必得。
    所以,这次是大臣倡议转进,朱以海随波逐流。
    而从奉化至绍兴府,一路平川,根本没有任何要隘可守,而绍兴府对清军的防御力量,大都都是北向,从来没有去考虑过敌人会从南方来。
    所以,朱媺娖仓促调兵去余姚,没有人相信明军会获得胜利。
    在他们看来,调兵抵抗只是为了给朝廷争取转进的时间。
    至于转进会给抵抗的明军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这就不是他们需要考虑的了,大明人多,死上一些对他们来说,并不算什么,等安全了,再征召就是。
    朱媺娖阻拦不了朱以海,同样也阻拦不了附议朱以海的朝臣,她在这个时候,心里有的,只有愤怒、懊悔。
    皇室子弟,就没有一个省油的灯。
    他她们的政治能力或许是天生的。
    在朱媺娖就任监国时,本能地对吴争产生戒备之心。
    这与对吴争有情没有关联,也与象钱肃乐等重臣谏言约束吴争也没有直接联系。
    皇权在于平衡,这一点,皇族无师自通,从小耳闻目染,成为了一种本能。
    朱媺娖并不眷恋权柄,但她知道一件事,放任一个手掌兵权的重臣,不是保护他,而是在害他。
    这一点,她在父皇身边,看得多了。
    所以,她将朱以海留在身边,一则毕竟朱以海是朱家人,常言道打着骨头连着筋嘛,另外一点,那就是因为朱以海与吴争有间隙,朱以海又是前任监国,在朝堂之上有着一群拥趸,这样就能平衡吴争在朝中的势力。
    双方相互掣肘,就能产生一种平衡。
    可朱媺娖现在后悔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汉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八无和尚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八无和尚并收藏汉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