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领,孙兆奎和沈自炳、沈自駉兄弟。
    吴争见状大喜,立即下令,以孙兆奎为百户,沈自炳、沈自駉兄弟为副百户,从军中遴选一百体格强壮之人,就地组建先登营。
    这时,老头领着两个十五六岁少年来到吴争面前。
    “这是当时替阎公制造弓弩的黄鸣岗遗孤,名黄得胜,当日在城破之时,躲于桥下逃得一命。黄家家学渊源,或能为大将军效力。”老头指着一个虎头虎脑的少年说道。
    “你愿意在本官麾下从军吗”
    “若能替先父报仇,我死都愿意”少年黄得胜回答道。
    吴争点点头,“那就跟在本官身边吧。”
    老头又将另一少年推上前来,“这是当日义军首领季从孝的幼弟季从廉,随他兄长配得一手剧毒之药,也能为大将军效力。”
    那少年季从廉向吴争单膝跪下,拱手道“我愿追随大将军杀尽常州建虏。”
    吴争一愣,看着季从廉眼中一抹坚定的神色,点头道“不仅仅是常州建虏,还有这天下建虏,皆须扫清。”
    季从廉抿嘴改口道“我愿追随大将军杀尽天下建虏。”
    “好”吴争赞道。
    在江阴百姓的帮助下,将大缸火药置于板车上,大军再次开拔。
    吴争向对面江阴百姓拱手长揖,大声道“不独为礼让之邑,江阴实称忠献之邦,长江砥柱,允足表峙东南也。北伐有成之日,吴争当返此地,为江阴城十万忠魂树碑立传。”
    在吴争看来,扬州十日是史可法带领大明正规军打的,这是一个政权面对另一个政权的斗争,虽然也很了不起,但也是份内之事。
    嘉定三屠,吴争叔叔与数百勇士战至最后一刻,以身殉国,虽说悲壮,也是份内中事。
    但江阴城就不同,这是一个小县城里的普通百姓自发的抗争,在一个已经退休的典史阎应元的指挥下,抱定必死的决心,与二十多万清军作战,以一座小小孤城,竟坚持了八十一天。
    全城九万多百姓最后仅存五十三人。
    这些人才是汉民族,真正的脊梁
    江阴抗清所取得的成就,确实是个个例,不具可复制性。
    首先是江阴人的血性,其次是主将的才能。
    如果不是阎应无、陈明遇、冯厚敦等人的指挥能力、人格魅力和号召力,换个人统帅,就不可能有此成就。
    这倒不是贬低其它各地明人的能力,只是江阴城中所发生的一切,是由无数先决条件综合在一起,有其客观性,当然也有必然。
    譬如江阴城抗清之前,是已经降了清的,这不是说江阴百姓也曾走错路,毕竟只是普通百姓,难以力挽狂澜,救大明江山于将倾。
    所以,在清廷颁布剃发令之后,由民间乡绅、诸生引导反抗,才将整个城的百姓带动,这一点勿容质疑。
    有句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任何时候,一个或者几个卓越的领导人,足以改写历史。

章节目录

汉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八无和尚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八无和尚并收藏汉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