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张煌言的“挤怼”,吴争本就没有去找钱肃乐的意思。
    很多赶巧的事凑上,引发了这场本不该发生的大乱。
    而董应第的反应确实非常快。
    他在听闻此事之后,第一个反应就是感到机会来了。
    董应第立即串连其它御史和几个朝臣,赶至廖仲平处,为得就是阻拦廖仲平前往调解。
    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自然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董应第之所以一心与吴争做对,要置吴争于死地,其实说穿了也很简单。
    利益二字。
    从表面上看,吴争与董应第并无交集。
    可事实上不然,吴争触动了董应第这一部分官员的奶酪。
    之前鲁王朱以海监国时,方国安与王之仁截留绍兴府周边十数县的数十万赋税,这其中有董应第一众的影子。
    试想,方国安当初在钱塘江东岸驻囤,而王之仁更是远在定海。
    绍兴府周边十数县的赋税就算二人想截留,又如何转运至东、西两地
    这征收、运输都需要人手,更需要朝廷上层的协调和当地官府的配合。
    做为户部尚书的董应第在这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不言自明。
    朝中重臣不是没人猜想到,而是忌惮方国安、王之仁手中的军队,生怕逼反了二人,引来灭顶之灾。
    而朱以海是真不知道,他没有那种洞察力。
    照说这样,董应第他们也迁怒不到吴争头上来。
    但吴争的迅速崛起,方国安的叛变,到吴争倡议废黜朱以海,拥立朱媺娖。
    到最后吴争将梁湖卫所整合成铁板一块,几乎绍兴东南,成了国中之国。
    其实朝廷已经失去了对绍兴府东南数县的征税能力。
    绍兴府就这么八个县,蛋糕只有这么大。
    吴争多分了,自然有人少分了。
    所谓挡人财路,无疑于杀人父母。
    恨,就是这么来的。
    但这恨还不至于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这也是董应第一直以来,只要有机会,就拉动一帮子官员弹劾吴争的原因所在。
    那个时候,董应第等人只是想将吴争拉下马,而非一定要致吴争于死地。
    但从吴争北伐起,特别是占领杭州府开始。
    这事的性质就变了。
    人心,除了贪婪,还有一个重要的负面情绪妒嫉。
    妒嫉,俗称眼红。
    吴争在杭州府的风生水起,让董应第等人眼红。
    这与方国安掠夺杭州半个城,拉回二十船财物不同。
    如果说方国安抢了一箩筐鸡蛋,那么吴争就是连生蛋的鸡都没放过。
    加上方国安资历深厚,且从朱以海监国,一直是国公爵。
    所谓柿子得挑软的捏嘛,在董应第等人看来,吴争根基浅薄,窜起太快,自然不能与方国安相提并论。
    窜起太快,也有一句俗话形容,那就是爬得越高,摔得越重。
    董应第等人就想吴争摔下来,逻辑很简单,杭州府没了吴争,朝廷就能掌控杭州府及周边的赋税权,而朝廷的赋税征收,又怎能绕得过户部
    可董应第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汉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八无和尚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八无和尚并收藏汉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