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明国,洪承畴应该最有发言权了,众人都看向他。
    洪承畴也是一幅“非我莫属”的模样,他站了起来,先向尼堪施了一礼,然后侃侃而谈。
    “治国之道,无非官、兵、民。官者,筹划方略,居中调度支应;兵者,对外,守护疆界,对内,弹压反叛;民者,农工商是也,尤以农者为重”
    “若是顺天应命,阴阳调和,三者各安其命,各守其责,自当国泰民安,外可御敌于外,内可垂拱而治”
    “大明明国近来多有不顺,外有建州作乱,辽东一地便拿去了军饷的一半,更兼天灾不断,大旱、瘟疫此起彼伏,导致饷源减少、断绝”
    “乱民趁机啸聚,官府在弹压之时,多有不当之处,或过于苛厉,或过于宽柔,导致镇而复叛,叛而复镇,终成燎原之势”
    “明国兵卒,苦于无饷无粮,岂能全力以赴饶是如此,官军依旧比贼寇强大,但终究埋下隐患,有的深受国恩却并无忠君爱国之心,明明有灭尽贼寇之力,事到临头却纷纷留有一线,导致贼寇始终不能剿灭”
    “先是陕西,再是山西,接着便是中原一带,贼寇久不能除,耕种之事便随之荒废,没有耕种,哪有钱粮供饷当此时,朝廷应当稍稍缓减一二,可惜依旧苛厉如常,此种情形之下,便有更多的农户投入贼寇营伍”
    “总之,这几年,朝廷外有建州之患,在辽东耗费了大量的军力、钱粮而一无所获,内有天灾,导致流寇日益做大,朝廷上下皆有举止失措之责”
    “没了”,尼堪点点头,微笑着看着他,洪承畴一愣,心想,“难道皇上并不满意”
    于是又补充了几句,“明国皇帝刚厉乖张,喜怒无常,作为他的臣子,晚上还是好端端的,第二日上朝后还不知晓能不能活着回来,登基后没有几年,内阁、督抚换了不知凡几,政纲也是无端变换,上下都莫衷一是,如此用人、施政,岂有长治久安之势”
    尼堪让他坐下了,又看向其他人,这里面,除了洪承畴,也只有姚恭有发言权了。
    没想到的是,当他听到洪承畴最后对崇祯帝的评价后却有些不忿,他倏地站了起来,先是向尼堪施了一礼,接着便大声说道“学生的想法倒是与洪大人不同”
    “自从皇帝登基之后,宵衣旰食,夙兴夜寐,不能说不是一个好皇帝,有些事情确实操切了一些,不过国势艰危如此,总有一二苛厉急切之处,也尚属情有可原”
    “可恨那些文武百官,一个个都将名家经典,圣人教诲抛之脑后,一门心思都是为了保住自己抑或门人弟子的官位,就算不做官了,也是保住家产、妻妾、子女为上,没有半点忠君爱国之心,士绅都是如此,遑论其他”
    “故此,士绅牵一发而动全身,彼等如此,又岂能苛求农户、军户、商户”
    尼堪插道“按照你的意思,是因为官员的品行败坏而引发了整个国家的崩坏”
    姚恭答道“这是根本,当然了,天灾不断也是外因之一,不过如今没了建州之患,国家没了后顾之忧,长江一线尚有不少精锐,若是能有一名文武双全、威望素著的大帅统领,贼寇再强也不是国家的对手”
    接下来,马鸣佩、王文奎等人,包括大夏国自己的官员也纷纷发表看法,说到一二精妙之处,尼堪也不时点头称赞。
    最后,尼堪站了起来。
    “朕的看法却与你等颇有不同”
    圆润、厚重的声音立时回荡在房间里,所有的人都安静下来。
    “按照我大夏曾在大明工部、户部任过职的孙秀节的说法,到崇祯帝登基之时,整个国家还有上亿的人口,上亿啊”
    尼堪的声音隐隐有些激动,在他手里若是有上亿的人口,别的不说,整个新大陆全部占下来都不成问题。
    “若说天灾,可整个江南、湖广一带大致维持了平静,何况,自从张太岳变革之后,整个国库充盈,外面还有戚继光、李成梁这样的足以名垂青史的名将镇守疆域,何况,大明的税赋太半来自江南,直到目前,江南之地并没有大的天灾”
    “为何还崩坏至此”
    “以朕来看,任何事物,大到像抵御外患、平定流贼这样的大事,小到种地、打铁这样的日常小事,一旦出了问题,必须要抽丝剥茧,一层层掰扯明白”
    “故此,明国败坏,表象是长江以北之地赤地千里,灾祸连连,但无论是流贼、旱灾,还是瘟疫,都逃不过一个字”
    “何字钱也,以朕来看,明国就亏在这个钱字上,国库空虚,导致缺兵缺饷,何以抵御外患何以平定流寇”
    “同样,没有钱粮,何以赈济灾民朝廷赈济不了彼等,彼等为生存计,自然跑到流寇那一边,导致流寇越做越大”
    “好了,这是第二层,现在问题来了,偌大一个国度,纵使某地遭了灾荒,总有其它好的地方接济,可大明并没有做到,依旧缺乏钱粮,何也”
    “这便要说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1625冰封帝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龙吟森森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龙吟森森并收藏1625冰封帝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