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午饭,依旧是在陆老太太的屋里摆开。
这一回,唐氏主动来了。
她来的时候,没有看到唐婉,马上冷着脸问左右侍女,“三少夫人呢”
侍女说不出所以然来,低着头。
“去找。有客人在,她居然不来陪客,像什么话”唐氏压着怒火。
“是,夫人。”侍女慌忙跑出去找人。
不多时,唐婉来了。
李娇娘往她脸上看去,发现她的气色更差了。
“你刚才去哪儿了怎么没陪老夫人”唐氏见她走进正屋来,直接劈头盖脸地问。
唐婉低着头,温顺着答,“媳妇,回去监督侍女收拾屋子去了,来迟了些,还望母亲见谅。”
“平白无入故的,收拾什么屋子早不收拾晚不收拾,为什么赶在吃饭的时候收拾”唐氏对这个答案,相当不满。
“三郎要回来了,我给他整理夹衣,被褥。”唐婉声音温柔。
提到儿子,唐氏的神色缓和了些,“行了,去看老夫人吧。”
“是,母亲。”唐婉微微松了口气。
李娇娘暗暗皱眉,唐婉明明是身子不适来迟了,为什么撒谎说收拾衣物
她这么软弱,难怪总是被婆婆欺负了。
午饭后,陆家的姑娘们各自散去。
唐氏和唐婉也先后离开了。
陆老太太对骆诚笑道,“我想留娇娘说说话,你没意见吧”
骆诚抬眸看了眼娇娘,眸光微闪,“当然没有意见,她是晚辈,陪表姨祖母说话,是应该的。”
“那好,就这么说好了。骆诚你要是闷呢,就在宅子里随便走走,要是想到外面逛逛,就跟陆吉说,叫他派人给你带路。”陆老太太笑道。
骆诚点了点头,离开了。
陆老太太看着李娇娘,眉眼温和,“听他们说,你娘家是龙泉县李氏”
“正是。”李娇娘点头。
“家里都有些什么人啊做什么营生”
“我父母早亡故,从小跟着祖母和叔婶过活。叔叔现在在临安一个小衙门谋职,具体是职务,我不清楚。”李娇娘说的是实话,只知道李家二爷是个六品小吏。
“你是龙泉人,怎么到了云和县”
“祖母带着我出游,经过云和县时,我走丢了,被骆诚哥救了。因着我年纪快十七了,骆诚哥也二十了,被村里查婚嫁,就这么成亲了。”李娇娘抬头看向陆老太太。
农家穷户的婚姻,都是草草而办,这老太太会不会瞧不起她
陆老太太点了点头,和善说道,“原来是这样,你们俩这样相聚,应了那句老话,千里姻缘一线牵。”
李娇娘看出,陆老太太的表情,并没有瞧不起她的婚姻。她因此说道,“我觉得骆诚哥是个好人,能够托福终身,我是真心嫁给他的。”
“可你的出身,比他要好,你不怕跟着吃苦”陆老太太微蹙眉尖,看着李娇娘。
李娇娘这会儿看不懂了。
按说,陆老太太是骆诚的亲人,算是婆家人,婆家问媳妇怕不怕吃苦这问得也太奇怪了。
“只要跟骆诚哥在一起,我不怕吃苦。”
“好好,那我就放心了。”陆老太太慈爱地看了会儿李娇娘,走到里屋去了,没一会儿,捧着个小匣子出来,笑着道,“你们成婚,我还没有送上礼物呢,这个,给你的,拿着。”
她将匣子递到李娇娘的手里。
李娇娘抬头看向陆老太太,一脸吃惊。
她的记忆中,这种红漆匣子,里头装的都是首饰,而且这个匣子,也确实沉沉的。
“打开来瞧瞧吧。”陆老太太笑着道。
李娇娘看她一眼,打开了。
果然如她所想,里头装着不少珠玉金器。
全是女子的饰物。
宋时流行珍珠,这个匣子里,也装着两串珍珠,还有一小盒子散珠。
另外,还有珍珠耳环,珍珠发钗,金凤钗。还有一顶镶着五彩宝石的大凤钗。
约莫着有两寸高的样子。
“这太贵重了。”李娇娘不敢收。
这一盒子的礼物,能值几千贯了。
陆家现在吃饭都成问题,却送她几千贯的礼物
无功不受禄啊。
“不不,你该拿着,按我们家的风俗,新妇上门,就要收这等礼物。”陆老太太按着李娇娘的手,故意沉声道,“不许还给我。”
李娇娘不知说什么才好。
得,人家老太太执意要给,她勉为其难地收下好了。
反正啊,她现在可不敢用这么华美的饰物。
陆老太太心情好,又喊着身边人,“上茶来,我和娇娘好好聊聊天。”
“是,老夫人。”
不多时,一套精美的茶具端上来。
侍女金秀站在桌旁沏茶。
宋时期的茶文化,达到历史顶峰。
仅仅吃个茶,也是相当的讲究。
茶具,茶叶,炉子的火候,泡茶人的衣裳服饰,屋里焚的香,听什么器乐,都时分的讲究。
不过眼下是在家里,陆家侍女的点茶,只做了简单的几样程序。
虽然工序减了,但茶具和茶叶,依旧是上上层的。
陆家现今没什么钱,吃穿用度都是极省的,茶叶却用得不差。
李娇娘怀疑,这不是陆家买的,可能是别人送的。
手心大小的龙团茶饼,现在可要四十贯一块。
见李娇娘饶有兴趣地盯着金秀沏茶,陆老夫人微微一笑,说道,“这叫点茶。在云和县见的不多吧”
点茶,因着工序复杂,要求多,所以,只在达官贵人之间流行,民间能吃杯粗茶,已是幸福,哪里有点茶一说
不过,李娇娘前世学过,这一世在李家时,也见过。
“见过几回。”李娇娘微微笑道。
那就是不会咯
陆老太太便对金秀道,“你给娇娘讲解下。”
“是。”金秀便说起了什么叫点茶。
李娇娘虚心好学,听着听着,她笑了,跟现代那世的茶道,没什么区别。
小意思,她会。
但她不驳老太太的好意,虚心的听着。
有茶水,自然有精美的点心。
陆老太太依旧叫金秀讲解着点心。
“出身大族的娘子,虽然不必亲自下厨,但有一样是必须会的
这一回,唐氏主动来了。
她来的时候,没有看到唐婉,马上冷着脸问左右侍女,“三少夫人呢”
侍女说不出所以然来,低着头。
“去找。有客人在,她居然不来陪客,像什么话”唐氏压着怒火。
“是,夫人。”侍女慌忙跑出去找人。
不多时,唐婉来了。
李娇娘往她脸上看去,发现她的气色更差了。
“你刚才去哪儿了怎么没陪老夫人”唐氏见她走进正屋来,直接劈头盖脸地问。
唐婉低着头,温顺着答,“媳妇,回去监督侍女收拾屋子去了,来迟了些,还望母亲见谅。”
“平白无入故的,收拾什么屋子早不收拾晚不收拾,为什么赶在吃饭的时候收拾”唐氏对这个答案,相当不满。
“三郎要回来了,我给他整理夹衣,被褥。”唐婉声音温柔。
提到儿子,唐氏的神色缓和了些,“行了,去看老夫人吧。”
“是,母亲。”唐婉微微松了口气。
李娇娘暗暗皱眉,唐婉明明是身子不适来迟了,为什么撒谎说收拾衣物
她这么软弱,难怪总是被婆婆欺负了。
午饭后,陆家的姑娘们各自散去。
唐氏和唐婉也先后离开了。
陆老太太对骆诚笑道,“我想留娇娘说说话,你没意见吧”
骆诚抬眸看了眼娇娘,眸光微闪,“当然没有意见,她是晚辈,陪表姨祖母说话,是应该的。”
“那好,就这么说好了。骆诚你要是闷呢,就在宅子里随便走走,要是想到外面逛逛,就跟陆吉说,叫他派人给你带路。”陆老太太笑道。
骆诚点了点头,离开了。
陆老太太看着李娇娘,眉眼温和,“听他们说,你娘家是龙泉县李氏”
“正是。”李娇娘点头。
“家里都有些什么人啊做什么营生”
“我父母早亡故,从小跟着祖母和叔婶过活。叔叔现在在临安一个小衙门谋职,具体是职务,我不清楚。”李娇娘说的是实话,只知道李家二爷是个六品小吏。
“你是龙泉人,怎么到了云和县”
“祖母带着我出游,经过云和县时,我走丢了,被骆诚哥救了。因着我年纪快十七了,骆诚哥也二十了,被村里查婚嫁,就这么成亲了。”李娇娘抬头看向陆老太太。
农家穷户的婚姻,都是草草而办,这老太太会不会瞧不起她
陆老太太点了点头,和善说道,“原来是这样,你们俩这样相聚,应了那句老话,千里姻缘一线牵。”
李娇娘看出,陆老太太的表情,并没有瞧不起她的婚姻。她因此说道,“我觉得骆诚哥是个好人,能够托福终身,我是真心嫁给他的。”
“可你的出身,比他要好,你不怕跟着吃苦”陆老太太微蹙眉尖,看着李娇娘。
李娇娘这会儿看不懂了。
按说,陆老太太是骆诚的亲人,算是婆家人,婆家问媳妇怕不怕吃苦这问得也太奇怪了。
“只要跟骆诚哥在一起,我不怕吃苦。”
“好好,那我就放心了。”陆老太太慈爱地看了会儿李娇娘,走到里屋去了,没一会儿,捧着个小匣子出来,笑着道,“你们成婚,我还没有送上礼物呢,这个,给你的,拿着。”
她将匣子递到李娇娘的手里。
李娇娘抬头看向陆老太太,一脸吃惊。
她的记忆中,这种红漆匣子,里头装的都是首饰,而且这个匣子,也确实沉沉的。
“打开来瞧瞧吧。”陆老太太笑着道。
李娇娘看她一眼,打开了。
果然如她所想,里头装着不少珠玉金器。
全是女子的饰物。
宋时流行珍珠,这个匣子里,也装着两串珍珠,还有一小盒子散珠。
另外,还有珍珠耳环,珍珠发钗,金凤钗。还有一顶镶着五彩宝石的大凤钗。
约莫着有两寸高的样子。
“这太贵重了。”李娇娘不敢收。
这一盒子的礼物,能值几千贯了。
陆家现在吃饭都成问题,却送她几千贯的礼物
无功不受禄啊。
“不不,你该拿着,按我们家的风俗,新妇上门,就要收这等礼物。”陆老太太按着李娇娘的手,故意沉声道,“不许还给我。”
李娇娘不知说什么才好。
得,人家老太太执意要给,她勉为其难地收下好了。
反正啊,她现在可不敢用这么华美的饰物。
陆老太太心情好,又喊着身边人,“上茶来,我和娇娘好好聊聊天。”
“是,老夫人。”
不多时,一套精美的茶具端上来。
侍女金秀站在桌旁沏茶。
宋时期的茶文化,达到历史顶峰。
仅仅吃个茶,也是相当的讲究。
茶具,茶叶,炉子的火候,泡茶人的衣裳服饰,屋里焚的香,听什么器乐,都时分的讲究。
不过眼下是在家里,陆家侍女的点茶,只做了简单的几样程序。
虽然工序减了,但茶具和茶叶,依旧是上上层的。
陆家现今没什么钱,吃穿用度都是极省的,茶叶却用得不差。
李娇娘怀疑,这不是陆家买的,可能是别人送的。
手心大小的龙团茶饼,现在可要四十贯一块。
见李娇娘饶有兴趣地盯着金秀沏茶,陆老夫人微微一笑,说道,“这叫点茶。在云和县见的不多吧”
点茶,因着工序复杂,要求多,所以,只在达官贵人之间流行,民间能吃杯粗茶,已是幸福,哪里有点茶一说
不过,李娇娘前世学过,这一世在李家时,也见过。
“见过几回。”李娇娘微微笑道。
那就是不会咯
陆老太太便对金秀道,“你给娇娘讲解下。”
“是。”金秀便说起了什么叫点茶。
李娇娘虚心好学,听着听着,她笑了,跟现代那世的茶道,没什么区别。
小意思,她会。
但她不驳老太太的好意,虚心的听着。
有茶水,自然有精美的点心。
陆老太太依旧叫金秀讲解着点心。
“出身大族的娘子,虽然不必亲自下厨,但有一样是必须会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