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京城十八大衙门都忙得要死,即便不忙也要装得很忙的样子。

    因为京察评估已经开始了。

    所以最忙的自然是吏部与都察院。

    这次京察本就非比寻常,皇帝的目的早就已经诏告天下,旨在裁汰不合格的官员,精简政府机构。

    加上明年是泰和元年,大明所有官员的待遇都将翻倍,而且享受六天一休的休沐制,何其诱人

    但前提是挨过“京察”这道坎儿。

    内廷刚以雷霆之势整顿完毕了,裁汰下去将近五千人。

    也就是将近四分之一。

    如果外廷官员也照这比例裁汰,那就太恐怖了。

    内廷官员与外廷官员不一样,他们被裁汰,一来有兴农集团接收,甚至许多人还很乐意被裁汰;

    二来即便没有兴农集团接收,日子也不会很难过,毕竟不像外廷官员一个府上百几十口人等着要吃饭。

    所以谁也不想被裁汰。

    可想走后门攀关系那想都不能想。

    早在开启京察之初,吏部尚书杨巍就为此事犯难头疼,因为几乎每天都有官员以各种理由登门造访。

    后来请示朱翊镠,朱翊镠以强硬的姿态处理此事

    任何官员,因担心京察,拜访吏部尚书府邸,一经查实,直接罢黜,什么理由都不用讲。

    朱翊镠的雷霆手段都见识过,张鲸说撤就撤,六科廊言官像刘大元、张彪说整就整谁也没脾气。

    再没有官员敢私下里找杨巍说情。

    好在杨巍这人公正耿直,都相信他的为人,绝不会公报私仇。

    而对像徐学谟这样的二品大臣,差不多已经升到头儿了,再升就得像张学颜那样晋升为内阁大学士。

    徐学谟压根儿就没有指望。

    不过他不怕京察,一来有政绩为他保驾护航,二来与张居正的关系。

    像首辅申时行一样,原本都属于张居正一线上的人,张居正倒下时,他们都挺过来了,现在怕什么

    如今加上女儿这事儿一闹,阴差阳错地居然感觉自己地位更为牢固了。

    不管人家背后怎么议论,反正现实中都非常恭维他,比之前热情得多。

    于他而言,这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张居正被攻击时,他担心自己会受牵连,的确想过借助女儿与申时行儿子联姻,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可无奈女儿不同意。

    幸好朱翊镠取而代之,让他这个念头胎死腹中。

    没想到朱翊镠又说合,当然是一件好事啊

    若能成功与首辅联姻,那他的地位稳若磐石。

    可谁能想到,本来就崇拜朱翊镠的女儿,见了朱翊镠本人像疯了一样,向天下人发誓“此生非陛下不嫁”,如今已是满城皆知。

    当时他也只是激了女儿一句,可没抱任何幻想。

    然而事态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有时候他也不禁沾沾自喜。

    因为朱翊镠居然没有立即拒绝。

    先不管女儿到底用的什么方法,反正外界都知道,皇上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等于是还有希望。

    他能不暗自高兴吗

    甚至有时候他还幻想着,没准儿真的一不小心能当国丈呢。

    这两天,女儿每天都进宫,不是去找皇后就是去找郑淑嫔。

    他这个做爹的一来管不了,二来慢慢觉得女儿这条路也不一定一片灰暗。

    既然如此,那就随女儿去吧。

    反正女儿高兴不是

    他也暗自高兴,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地位不保,京察更不在话下了。

    相对于严肃的北京,南京这边的京察,就显得有意思多了。

    当然有一点是相通的,都想保住“铁饭碗”,不在这次京察中被裁汰。

    但因为南京官员的特殊性,加上冯保又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存在。

    所以南京这边千奇百怪,感觉各种各样的官员都有。

    有削尖脑袋走后门的,有千方百计贿赂冯保的,有夸大其词写自陈的,有弄虚作假谎报政绩的,甚至有派人专门跑到北京找关系的

    而且南京这边的大部分官员都感觉不妙,因为皇帝的意图很明显,裁汰不合格官员,精简冗余机构。

    南京这边恰恰大部分不都是这样的官员、这样的机构吗

    有一些先见之明的官员,隐隐之中其实都已经想到了如果真的严格执行这次京察的考核标准,那作为留都的南京就会名存实亡。

    除非南京北京的考核标准不一样。

    可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冯保已经明确说了,必须将南京这边所有官员的自陈,以及南京吏部与都察院的初评带回北京,交给北京那边的吏部与都察院最终评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不负大明不负卿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十光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十光并收藏不负大明不负卿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