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王遴都来了。

    独不见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炌。

    “陈老没来吗”

    “回陛下,陈老身体抱恙,最近经常没到衙门当值。”杨巍回答说,继而又忧虑地道,“陈老已经上疏过两次,请求致仕回籍闲居,陛下也是知道的。可无奈眼下正值京察之际,并无合适的官员接任,所以陈老一直挺着。”

    “哦”朱翊镠点了点头,陈炌是接陈瓒的班,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

    因左都御史职位的特殊性,对其人选要求非常严谨,所以连续多任都是刚正不阿式的人物。

    像葛守礼、陈瓒、陈炌全都声名在外,绝私交,抑权贵,纲纪肃然,人莫敢犯。这样的人确实不好找。

    “陈老身体抱恙,先不管了,朕今天召你们来,是有两件事要说。”

    这次朱翊镠也没有说商量。

    商不商量反正几位大臣也习惯了。

    “第一件事就是南京的京察,看,这是伴伴从南京那边运回来的,关于南京官员的评估报告。”

    “多年来,因南京地位的特殊性,对那边官员的京察都不严格,所以与北京这边标准并不一致。”

    “但这次除外,有多少不合格的官员便裁汰多少,朕郑重其事宣布,其最后目的就是要裁撤留都。”

    其实除了刚到任不久的王遴,申时行与杨巍都已经知道了。

    只是朱翊镠没有对外宣称而已。

    “这也是朕为什么让伴伴待南京那么长时间的原因。”朱翊镠接着说道,“通过裁汰不合格的官员、精简冗余机构的方式,最终裁撤留都南京。”

    “所以对南京官员的京察,这次一定要严,与北京这边做到标准统一,这是其一;其二,像兵部、户部等,紧要的衙门,有必要保留暂且保留以过渡,而对于可有可无的衙门一律裁撤。”

    “第三,裁撤留都南京后,关于南直隶是否有必要继续保留,朕暂时没做明确判断,希望申先生回去与几位阁老商议,是保留还是裁撤,或是将南直隶分解为几个行省,尽快拿出一套方案。”

    “臣遵旨。”申时行点头。

    “陈老抱恙在身,两京官员的京察工作就靠杨老了。”朱翊镠嘱咐道。

    “老臣明白。”杨巍年纪虽然大了,但感觉身子骨还够健朗。

    “户部王老。”朱翊镠又将目光投向王遴,喊了一声。

    “老臣在。”

    “这是伴伴从南京官员手中搜罗来的钱,共计两百万,朕交给你以资国用。”

    三位大臣面面相觑。

    “实话与你们说吧”朱翊镠这才将冯保奉旨行事一节对他们说了。

    听完三位无不感慨。

    可让他们又能说什么好呢

    陛下行事一向不就是这样神出鬼没从来都不按套路的吗

    难怪不断有御史弹劾冯保,也难怪陛下一概置之不理

    原来都是陛下“设计”好的。

    突然为国库增加两百万两银怎么说怎么看都值得庆贺。

    “朕还是那句话,该做事时,无论经济,政治,还是军事方面,只要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我大明子民,该放手干就放手干,不要担心国库没钱,而瞻前顾后束手束脚。”

    三位大臣都欣慰地点了点头。

    尤其是刚接任的王遴,心里美滋滋的,毕竟在此之前的几位户部尚书,像王国光、殷正茂、张学颜,都为国库捉襟见肘而犯难过。

    尽管因为张居正的改革,号称国库充盈,那也是在清田大计之后的事,也就是在最近几年。

    可由于万历皇帝折腾,张学颜已经感觉户部尚书不好做了,等到陛下登基即位,起初更是让张学颜头疼,几次找首辅、陛下理论。

    到王遴接手,感觉国库又越来越充盈,已经不愁钱了。

    可喜可贺

    “年底北直隶所有居民身份证,都能办下来吧”朱翊镠问。

    “没问题。”王遴确定地点头。只要钱过硬,做什么都快。

    “好待明年泰和元年,朕希望我大明所有子民都拥有自己的身份证。”

    “臣一定竭尽全力完成任务。”王遴信心满满地说道。

    “三位卿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陛下,”杨巍忙说道,“按照您的指示,南京那边届时裁汰的官员很多,能否也像内廷那样,可以给他们一个缓冲或安置的地方,这样可以减少他们心中的怨气,不至于动乱。”

    “不必,外廷官员有儿有女,不像内廷中人。”朱翊镠断然否决。

    杨巍也就不再多说。

    正当这时,王安进来禀报说“万岁爷,冯大公公回来了,他人已经到午门外,马上就要进宫。”

    “知道。”朱翊镠冲申时行、杨巍、王遴一抬手,“那三位卿家暂且退下,王老将这箱子钱搬走入库。”

    。

章节目录

不负大明不负卿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十光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十光并收藏不负大明不负卿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