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泰征尽管收到朝廷的旨意,鉴于刚接任真定府知府不久,可不必辞官回家守制三年,只放三个月假。
然而,这件事需要承受的压力之大实在远远超出他的想象。
毕竟当接到父亲去世的讣告时,他没有第一时间向朝廷辞官,给人的感觉就是不想回家守制。
的确,因为朱翊镠的暗中授意,他在等,等待朝廷再次授意。
朱翊镠出征在外,给他造成巨大的压力,生怕等不来朝廷挽留他的旨意。
结果如愿以偿等来了。
虽然不是皇的圣旨,但也是皇后的懿旨。皇出征之前,颁旨由太子监国皇后听政,那么皇后的懿旨与皇的圣旨便具有等同的效力了。
可即便等来这道旨意,张泰征依然感觉压力山大很不得劲儿。
他能明显感觉到同僚看他的眼光有别,仿佛能听见他们在背后议论什么。
瞧,这个贪图禄位的家伙,为了当官,父亲去世居然还不辞官回家。
一个不懂得孝敬父母的人,有什么资格坐在知府的位子
世道变了吗
变得不再推崇“孝道”这到底是人性的歪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张泰征百爪挠心,甚至有些难听的话都已经传到他的耳中了。
由于不甘,争强好胜,他承认自己当初确实有贪图禄位之心。
可当接到父亲去世的讣告时,说心里话他还是倾向于回家守制。
当初就不该抱着一丝侥幸心理,希望皇的预言不要成真。
等到预言果然成真时,他却已经发现自己没有回头路了。
让他怎么回头
当初是他答应接任真定府知府,朱翊镠特意派王安前来征询他的意见,没有逼迫他非得接任。
既然接任了,这会儿还能回头吗
倘若回头,他便成了不守信诺出尔反尔的小人,而且还违背了皇的初心有负皇的圣恩。
事情已经发展到了这一步,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向前。
只是这压力,同僚们的冷嘲热讽甚至谩骂抨击,让他喘不过气来,感觉与这个世界已格格不入。
申时行同样承受了莫大的压力。
冯保当时就指出来,申时行自己也意识到了,皇出征,朝廷的抉择理所当然都认为出自他这个首辅之手。
居然支持不辞官回家守制
无论有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都将遭到人们的攻击与谩骂。
关键知道内情的人很少,他们不知道其实这是皇的意思,只以为这是郑皇后与内阁决策选择。
结果申时行很快被言官弹劾了。
而且明面不敢说,私底下还有不少议论郑皇后听政能力不行。
这不是胡来吗
好在朱翊镠不在,弹劾申时行的奏疏最后依然落在申时行手里。
但势头之猛攻击的言辞之犀利,也让申时行局促难安。
甚至有人将他拿来与张居正比,说他不愧是张居正的门生。
当初张居正为了名利而被夺情,如今申时行也支持父死不回家守制。至于为什么支持,没人关心。
正如同冯保所料,郑妙谨倒是没有受到多大的波及,绝大多数官员将矛头对准申时行与内阁。
皇后毕竟是女子,且只是听政,真正决策并执行的是内阁。
最多私底下议论她两句,皇后是不是不适合听政与当初李太后秉持国政时相比,似乎不可同日而语。
郑妙谨虽然看似不想搭理外头的议论风评,但其实通过冯保与王安等人也时刻在关注,守制确实是大事。
这天冯保来了。
郑妙谨便问及张泰征一事。
冯保回道“皇后娘娘,申先生承受的压力很大,不仅六科都察院言官,亦有其他朝臣疏弹劾攻击他。
然而,这件事需要承受的压力之大实在远远超出他的想象。
毕竟当接到父亲去世的讣告时,他没有第一时间向朝廷辞官,给人的感觉就是不想回家守制。
的确,因为朱翊镠的暗中授意,他在等,等待朝廷再次授意。
朱翊镠出征在外,给他造成巨大的压力,生怕等不来朝廷挽留他的旨意。
结果如愿以偿等来了。
虽然不是皇的圣旨,但也是皇后的懿旨。皇出征之前,颁旨由太子监国皇后听政,那么皇后的懿旨与皇的圣旨便具有等同的效力了。
可即便等来这道旨意,张泰征依然感觉压力山大很不得劲儿。
他能明显感觉到同僚看他的眼光有别,仿佛能听见他们在背后议论什么。
瞧,这个贪图禄位的家伙,为了当官,父亲去世居然还不辞官回家。
一个不懂得孝敬父母的人,有什么资格坐在知府的位子
世道变了吗
变得不再推崇“孝道”这到底是人性的歪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张泰征百爪挠心,甚至有些难听的话都已经传到他的耳中了。
由于不甘,争强好胜,他承认自己当初确实有贪图禄位之心。
可当接到父亲去世的讣告时,说心里话他还是倾向于回家守制。
当初就不该抱着一丝侥幸心理,希望皇的预言不要成真。
等到预言果然成真时,他却已经发现自己没有回头路了。
让他怎么回头
当初是他答应接任真定府知府,朱翊镠特意派王安前来征询他的意见,没有逼迫他非得接任。
既然接任了,这会儿还能回头吗
倘若回头,他便成了不守信诺出尔反尔的小人,而且还违背了皇的初心有负皇的圣恩。
事情已经发展到了这一步,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向前。
只是这压力,同僚们的冷嘲热讽甚至谩骂抨击,让他喘不过气来,感觉与这个世界已格格不入。
申时行同样承受了莫大的压力。
冯保当时就指出来,申时行自己也意识到了,皇出征,朝廷的抉择理所当然都认为出自他这个首辅之手。
居然支持不辞官回家守制
无论有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都将遭到人们的攻击与谩骂。
关键知道内情的人很少,他们不知道其实这是皇的意思,只以为这是郑皇后与内阁决策选择。
结果申时行很快被言官弹劾了。
而且明面不敢说,私底下还有不少议论郑皇后听政能力不行。
这不是胡来吗
好在朱翊镠不在,弹劾申时行的奏疏最后依然落在申时行手里。
但势头之猛攻击的言辞之犀利,也让申时行局促难安。
甚至有人将他拿来与张居正比,说他不愧是张居正的门生。
当初张居正为了名利而被夺情,如今申时行也支持父死不回家守制。至于为什么支持,没人关心。
正如同冯保所料,郑妙谨倒是没有受到多大的波及,绝大多数官员将矛头对准申时行与内阁。
皇后毕竟是女子,且只是听政,真正决策并执行的是内阁。
最多私底下议论她两句,皇后是不是不适合听政与当初李太后秉持国政时相比,似乎不可同日而语。
郑妙谨虽然看似不想搭理外头的议论风评,但其实通过冯保与王安等人也时刻在关注,守制确实是大事。
这天冯保来了。
郑妙谨便问及张泰征一事。
冯保回道“皇后娘娘,申先生承受的压力很大,不仅六科都察院言官,亦有其他朝臣疏弹劾攻击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