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庠乡在以前只是一个鱼货集散地,直到康熙的时候将其改为汛地。

    船在港口靠岸, 就有相应的人前来迎接。

    弘昼跟在后面, 岛上不算大, 迎接的人也是热情相告。所以不用去走, 弘昼就知道岛上西部为农业种植、东部为原来的渔区,大清军队驻防地段只是在岛上的南部而已。

    这和他来之前想的完全不一样, 康熙甚至不是巡查,反而去了东部的渔区游逛去了。

    赖于这里的天然地势环境,此地的百姓们祖祖辈辈多是渔业为生,水产贸易对陆地输送就是主要的经济来源。这和后来的圈地养殖不同, 多是以近海捕捞为主。渔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小小船只就能带着他们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的打捞。

    而有些靠近的地方,为了拿到第一手新鲜水产。有的长期合作给他送过去,也有的会特意前来, 亲自挑走最新鲜的那一批。

    康熙他们去的时间晚了点, 每日赶集的高峰期已经过去, 还剩下一些基本的摊位摆着。

    好在因为客户所需和市场竞争,所有的海鲜水产都是活生生的。也正好不用去挤,大大方方的站在摊前挑选起来。

    康熙很大方道,“想吃什么”

    弘昼蓦地笑了一下,自然想到床上时康熙手忙脚乱漏的那些鱼。因为他和二伯半途撂挑子, 哪怕身边有人帮着也慢了一拍。忙活了一下午, 等到船只再次启航。夜色落幕灯火阑珊, 船上饭桌上也跟着端来了两条鱼。

    一大一小,勉强够吃,也给了康熙的面子。

    弘昼对吃的爱好,一开始还是一般而已。但是他早早断了奶,除了觉得可以不吃外,还有很大原因是王府厨子的精湛手艺。

    没有人能抗拒更好生活条件,从小到大养着,弘昼觉得要不是自己作弊了,多半不会有长辈们以为的听话。

    日子长了,他也越来越会享受,明白了吃的乐趣。不过一路上吃了好些河鲜,来的时候还吃了海鲜,弘昼并没有特别想吃。只不过看着螃蟹一等个大肥美,很自然的点了几个过嘴瘾。

    底下人捞走下去收拾,康熙还特意招手,让弘昼靠近过去同行。

    跟在身边的两位将军对弘昼行礼,见康熙不避让便开口继续汇报事情。

    身为汛地之一,东庠乡实在是太小太微不足道的其一。

    康熙的巡查很简单,基本上都是那些,更何况是退位之后了。胤礽早就知道这些,很是老油条的走开不见身影。以至于康熙几乎就盯着弘昼,一路上随身携带,谁见了都行礼道一声,之后再认真说话。

    大家见面都客客气气的,弘昼跟在旁边认个人,话都不用两句就跟着蹭吃蹭喝的,他自然没有意见。

    等到第三日离开东庠乡后,康熙又带着弘昼去了下一处地方。

    跟随老人家游玩,除了生活质量不同外,连安排都截然不同。弘昼之前就是随便出行,走哪算哪,只为了开开眼界。如今他从上至下的大致走了一遍,勉强算是走过大清见过世面的人了。康熙便不用顾忌太多,直接带着他往各个目的地里去。

    一开始的时候,弘昼还只是打酱油。走了走后,康熙就会慢慢的把一些话题丢过来,给予他发表言论的机会。

    途中宫里来信,胤禛对于祖孙聚集一起的事情表以高兴,并将仲秋节家宴的事情说来。重点的表示遗憾,因为他们没有回去参与。

    弘昼看了一眼,“我们要回去”

    “还能再缓缓。”

    康熙意犹未尽道,他似乎早有盘算,又觉得这么巴巴的回去不高兴。

    弘昼看着外面的白路,不由期待道,“阿玛说等到白路通了,咱们的四轮车和汽车就能完全通卖,铁道也能赶一赶了”

    这件事让康熙也很是在意,他推了下鼻梁上的眼镜,“这若是路通了,你说的火车也通了。这在外的物资运输,当真是方便”

    “那当然不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吗咱们路通了,交通工具发达了,何愁不让世界知咱们大清威名”

    这样的几句话,似乎打通了康熙的任督二脉。对外的交际活动也是愈发的积极起来,以至于秋寒入冬时,直到天上纷飞落雪时,弘昼硬是跟着康熙来回左右跑了两个月。康熙当初的重用已经走得老臣们,还有现在京外的当地官员等等。

    但凡是康熙脑子里记得的,他们都走了走。

    不仅是弘昼去认识了,对方也记住了康熙身边的和贝勒。

    至于超品仁亲王自然也是贵重无比的贵人。但他们早就见过了,而且京城中皇椅上坐着的人代表他已经是过去式。

    为官者不得罪贵人,但也要看清楚以后是谁做主。

    弘昼确实有些意外康熙的决定,毕竟他是从事科学院的学识阿哥,是国家闻名的栋梁仅此而已。他不需要谁扶持,此后一生不犯大错肯定是春风得意,和至今十余年看来没什么差别。

    康熙把飞艇偷走,动作过于的灵敏迅疾,也透露出他早有安排的样子。弘昼觉得就算再见面,他大概也只能表面上生气。

    因为老人家是带着最疼爱的儿子出门游玩,谁知道这是什么样的亲子活动

    再加上科学院的所有事情,都是康熙对他的支持才能走到今天。

    但他没有想过,真正透露出意思并且直接行动的也是这位老人家。康熙作为皇帝,行事方面定然也是霸道的,可他退位之后就把尺度拿捏的很好,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底下的兄弟们太多的缘故,所以至今看来还是皆大欢喜。

    可胤禛也是很强硬的人,还是新的皇帝。

    所以,他是不是可以认为这件事就算不是胤禛开口,至少也是默认知道的

    再换个大胆的想法,那个正大光明牌匾的后面卷放的密旨中,是不是他的名字

    弘昼想着,多巴胺就涌了上来。他神采奕奕,手脚觉得闲着无处可放,腿也禁不住的抖了起来。

    然后怀里多了一个汤婆子。

    康熙睨着他,“回去就不冷了。”

    弘昼不客气的将汤婆子紧紧掖在怀里,他们回来的路上是坐的四轮车,透过玻璃窗望着外面的白雪皑皑,“今年好像更冷了。”

    康熙没说话,弘昼的脚一蹬,屁股下滑过去紧紧的挨着康熙,腾出一手搂住手臂来一起感受汤婆子的温度。弘昼还伸另一只手,拉着康熙的手来捂着,“好暖和。”

    “哎,怎么没人理爷呢”

    胤礽在旁边似是哀怨道,整个人靠着车墙懒洋洋的,和垂钓时候样子很相似。

    康熙对此冷呵一笑,“等会了京城,自然就有人理了。”

    弘昼不给面子的笑了起来,胤礽也是噎的无话可说。康熙说的不是别人,是如今的超品仁亲王福晋石氏。

    胤礽一生过的和旁人截然不同,从小到大管教太深,如今放开后反而荤素不忌起来。但他对着康熙可以无赖,对兄弟们能嬉笑,唯独对石氏说不出不字。

    真正的皇后、太子妃一流的人,在闺阁中不会传出扬名京城的佳话。但是她的品行绝对一流,足以衬托的起自己的家世身份。甚至有优秀的,就是靠着自己挣得好的后半生。康熙当年千挑万选了好些年,终于定下了石氏。

    当时就算毓庆宫中有得意的侧福晋,胤礽对于自己的嫡福晋也是望眼欲穿十分敬重的。只可惜太子这个位置太重了,定下了也不能即刻入府,再加上许多的缘故,他们在婚前就听到里平常夫妻更多的事情。

    石氏就是这样,听着毓庆宫中的侧福晋如何受宠等等,自己在府里认真的行规矩走礼仪。好不容易嫁过去,还要努力表现自己来获取太子妃的封号。

    可即便如此,他们夫妻之间也还有许多坎坷。成婚多年,始终没有嫡出阿哥。胤礽后来也是撂挑子,连石氏努力许久的太子妃之名也丢了。

    胤礽觉得自己更愧对石氏,所以对她也是最温柔的。可惜石氏本身就有贤德大方的好名声在,她从来不会发脾气。只不过这回回去,那些年幼的儿女们估计只和石氏亲近。

    于他,大约连样子都不大记得了。

    胤礽想着有些头疼,拿着折扇又敲了敲脑瓜子。

    弘昼看着很好奇,忍不住问,“冬日这么冷,二伯为何还带着扇子”

    “习惯了。”

    弘昼好似明白点头。

    胤礽没有多余解释,他和康熙对视一眼而后望向窗外。他确实是习惯了,只不过现在是觉得更衬得他潇洒风流罢了。

    三人一路上同吃同行,加上一路上都是雪,回去的日子比弘昼想象的要长很多很多。好在一路上的东西不同,他们还是特意走的白路,偶尔还是穿着州县的大街而过。弘昼算是将大清各个地方的各个季节都看了大概,他一路上看得兴起,困了再倒头睡觉,等到临了京城时也是精神得很。

    京城中人家家户户几乎张灯结彩,这是过年的时候,再穷也会给墙贴上红纸,再在门前挂着大红灯笼。

    图个吉利。

    弘昼看得很认真,这样天寒少有走动的大街上,他竟然遇见了六辆四轮车。再看后面车位号的数字,他忍不住一阵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清穿葬礼王爷很快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五十九夜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五十九夜并收藏清穿葬礼王爷很快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