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灶火燃起,香气弥漫。”

    “熟悉的味道,植入记忆深处。”

    “家,才获得完整的意义。”

    “平淡的食材,经过一双巧手和细密的心思。”

    “点亮日常温暖彼此。”

    “万户千家,味道迥异。”

    “但幸福的滋味,却和其相同。”

    浑厚的旁白声响起。

    伴随而来的是五彩斑斓的画面。

    食物代表的是餐桌。

    而餐桌的团聚代表的是家。

    家常菜看似天南海北各不相同。

    但是对于家的思念却都是一样。

    家里的厨房就是最熟悉的地方。

    家中的饭桌上,就是最舒适的吃饭场所。

    这种从自己有记忆开始就出现的地方。

    随着年纪越大越具有回忆性。

    所有的食物呈现都是在餐桌上。

    让这一集的开头独有一份别样的烟火气。

    画面的最后本集标题出现。

    【万家灯火】

    胡妈偷偷撇了一眼胡萧。

    她生怕胡萧对这个很反感。

    因为这是徐文的作品。

    但是好在胡萧脸上并没有其他的表情。

    依旧是这样默默的看着。

    胡妈松了一口气。

    继续把视线转移到电视上面。

    画面开始,伴随着朝阳初升。

    一位老人正在山坡上收割农作物。

    老人名叫常虹小,是一位生活在NMG高原数十年的原住民。

    因为高原的气候和地理位置迥异。

    小麦和稻子在这里无法存活。

    所以此刻常虹小收割的是一种特殊的农作物。

    也是常虹小祖祖辈辈赖以维生,在此定居的特殊谷物。

    莜麦!

    剥去发黄的外衣,得以窥见莜麦的真实样貌。

    有着淀粉质地的和小麦形状的特殊谷物。

    是高原人家的主要能量来源。

    镜头下的莜麦挂在根茎上,像是一颗颗倒吊下来的穗子。

    在常虹小劳作的时候。

    家里面的老伴也没有闲着。

    把莜麦磨成粉,加入水之后。

    便成一团胶粘的形状。

    放入特质的仪器内。

    类似面条一样的莜麦饸饹便是今天的主食。

    不需要下水煮熟。

    这里的做法通常是蒸。

    单单的吃蒸面,未免显得有些枯燥。

    所以智慧的高原人民想出了辅食的做法。

    把胡萝卜、莴笋、土豆和黄瓜等等切成块状。

    放入各种家常的配料一起炒。

    独特的蘸料就此形成。

    这种蘸料有各种蔬菜以及肉类做成。

    配合上莜麦饸饹最是具有陕北人家的家常味道。

    劳作回来的常虹小,在饭桌上吃着老伴精心准备好的美食。

    老伴调皮的问道。

    “好不好吃?”

    “材料好。”

    钢铁直男常虹小,如实的回答道。

    老伴哈哈一笑。

    “每次你都说材料好,就是不夸我做的好。”

    “都好都好。”

    反应过来的常虹急忙补充一句。

    这样的对话是许多人家的写照。

    什么叫家常。

    餐桌上的话里话外就是叫家常。

    这样对很多人是寻常的一幕。

    在胡妈和胡萧眼中却是显得极为陌生。

    什么叫家常?

    对他们来说要么是在飞机上的飞机餐。

    亦或者赶路过程中匆匆入肚的三明治。

    每次回到家里面,也只是一个冰冷的房子而已。

    若不是每一次都忽视家庭这个词汇。

    一家人之间的关系也不会变得如此陌生。

    虽然不曾体验。

    但是这样的一幕,却让坐在沙发上的两个人。

    心中有着莫名的一丝悸动。

    电视机外的家常正在苏醒。

    电视机里面的家常正在继续。

    吃过午饭的常虹小开始捣腾家里面的莜麦。

    莜麦的脂肪含量是小麦的四倍。

    因为也比小麦更加的抗饿。

    对于莜麦的处理,高原人家有着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

    首个下来的莜麦,身上还有这些许细碎的绒毛。

    这样的绒毛不仅破坏口感,同时也容易让身体出现不适感。

    因为所有收割下来的莜麦都需要放到火炉上方特质的灶台上。

    来回的炒至,炒至的时间不算长,只需要30分钟左右。

    但是过程却极为复杂。

    足够常虹小夫妇忙碌一阵子。

    将炒至好的莜麦收入谷仓。

    常虹小夫妇的任务还没有结束。

    对他们来说,明天才是重要的事情。

    画面一转,将所有的食材都准备。

    滚水加上莜麦。

    一团莜麦面糊就蓄势待发了。

    做完这一切的常虹小夫妇此刻却出了门。

    眼神中带着期盼。

    没过多久,随着一伙带着小孩的年轻夫妇出现。

    常虹小顿时露出笑意。

    “姥姥。”

    小孩欢呼一声,顿时扑进了常虹小夫妇的怀里。

    温馨的气氛顿时拉满。

    回来的女儿在厨房帮着父母做饭。

    一团莜麦饸饹在母女俩的一双巧手中。

    变幻出花样百出的形态。

    手掌一用力。

    在火炉上的莜麦面团就被碾成面片。

    将半熟的面片搭在手指上一甩。

    薄薄的面片就被余热固定成了斗状。

    山硒人叫“烤姥姥”。

    内盟人叫他“莜面窝窝。”

    除了这些,一团莜麦面在主妇们的手里。

    变幻出不同的精致造型。

    从莜麦鱼鱼到莜麦海鲜。

    外型变换的同时。

    滋味依旧。

    “家常食物,如同曾经熟悉的乡音。”

    “让年幼的一代既兴奋又陌生。”

    常虹小一家的晚饭因为有着归家的儿女显得格外的温馨。

    食物增多的同时,气氛也变得温馨起来。

    看到这里,胡妈忍不住回头看了一下。

    论装修,家里的装修没话说。

    都是请设计师特意设计的。

    家具也都是顶级的设计师品牌。

    更别提冰箱里面。

    购买的各种昂贵的食材。

    通常一两样食材的价格。

    就可以做好几桌常虹家里面的饭菜。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

    这么多精致昂贵的东西。

    堆积起来的家却显得十分的冰冷。

    家里冰冷,人也冰冷。

    胡妈看着一旁的胡萧。

    突然发现胡萧好像有那么一丝不一样了。

    眼神也没有那么有攻击性了。

    这个发现让胡妈顿时欣喜了起来。

    但还是默不作声的继续看着电视。

    “春种秋收,夏耘冬藏。”

    “平凡的谷物不仅能给人带来温饱。”

    “更参与的特地时刻的庆典之中。”

    “广栖三江的侗寨里,新近收获的糯米。”

    “外公外婆反复舂捣。”

    “做成年糕,当地人叫粑粑。”

    “邻村的奶奶家,油茶已经打了好几轮。”

    “今天是两个家庭共同的大日子。”

    “一碗油茶,米食打底。”

    “葱姜茶叶水冲泡,辛辣提神。”

    “要为接下来的忙碌做好准备。”

    颇具民族特色的小山村里。

    杨玉清从一大早就开始忙碌。

    亲家从早上开始做年糕。

    而她则是泡油茶。

    种种的忙碌在她看来都是值得的。

    等到一碗油茶入肚,杨玉清也是起身来到楼上。

    从一旁的儿媳妇手中,接过婴儿。

    前几天自己的儿媳妇刚刚生产,杨玉清也是成功晋级成了祖母。

    按照侗族的习惯,要为新出生的婴儿举办隆重的“三朝酒”。

    宴席持续三天三夜。

    其他的都可以由亲友们帮忙。

    唯独一种食物,需要杨玉清亲力亲为。

    来到一个小房间,杨玉清搬出一个半人高的坛子。

    坛子打开,里面是一只造型奇特的鸭子。

    表面被涂上许多种佐料。

    用来进行腌制。

    对于侗族人来说,只要有一个坛子。

    他们什么东西都可以进行腌制。

    这种味道被她们叫做酸。

    在侗族的食谱里,一切食物都可以酸。

    除了酸鸭、还有酸菜,酸鱼等等。

    “新鲜的稻田鱼用盐腌制。”

    “潮湿的天气里,火塘上方的热力能够加速熏干鱼肉。”

    “糯米饭促成发酵,水解转化的乳酸带来特殊的风味。”

    “在华国两千年前的典籍中,已经能隐约的找到这种食物的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我的纪录片真的不想要高收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喜欢吃脆桃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喜欢吃脆桃子并收藏我的纪录片真的不想要高收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