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在张士诚手下,也见惯了杀官,一刀砍死,能有什么稀奇的可是在朱元璋这里,面对这一口屠刀高举,罗贯中感觉到了不一样的地方,这味儿不对啊

    就在他还沉吟思索的时候,张希孟已经站起来,到了朱元璋近前,也没避讳,直接道“主公,要想重开乾坤,成就前无古人的大业,就必须拿出大魄力,大勇气才行大元治下的文臣官吏、读书人,咱们固然要拉拢重用,但是对于那些无可救药,且不愿意改变的,咱们就没有必要花心思,也不值得向他们妥协。对待这些人,就必须用铁腕,施重拳当然了,主公麾下也需要文人,斗胆建议主公,可以办学,自己培养”

    “自己培养”老朱眼前一亮,他当然清楚,这段时间跟着张希孟读书,有多大的提高前面他就设想过,要让手下武将读书,提升眼界。如今要办学,培养文官,貌似也没有什么不行的

    自己培养的文官,自然用起来更顺手

    其实像白敬恩这种程度的文官,要拉拢他们,已经相当困难了必须给他们优待,准许官绅免税,恩荫子孙,尊奉孔孟道统,按照儒家治国。

    总而言之,要保住他们的地位不失,才能换来他们的辅佐。

    可问题是一旦答应了这些条件,朱元璋军中已经形成的观念要怎么办

    最重要的均田制度,还要不要坚持

    一旦妥协了,他们岂不是白费力气了

    老朱思忖少许,终于点了点头,脸上露出释然的笑容,感叹道“先生所讲的确是至理名言,咱同意了,少不得要辛苦先生才是。”

    张希孟笑道“主公客气了,天下读书人千千万万,愿意跟着元廷,一条路跑到黑,不思改变的,到底是少数。这事情并不难做要不然主公可以问问罗先生”

    一句话,把事情引导了罗贯中身上。

    此时的老罗还沉浸在巨大的震撼中,难以自拔

    他甚至怀疑自己的耳朵,这俩人要干什么

    办学

    培养文官

    好大的口气

    历来起义,都是一群马上打天下的,夺了江山,然后把江山交给文官治理。

    也正因为如此,才有王朝轮替,儒家士人永远都在台上的局面。

    可若是按他们这么干,日后还有孔孟圣贤的位置吗儒家教化,也要归皇帝说了算吗

    不对啊

    他怎么能是皇帝

    皇帝该是诚王殿下啊

    罗贯中用力甩头,可尽管如此,他也清楚知道一件事,朱元璋彰显出来的手段格局,心胸气度,远不是张士诚能比的。

    这是个人物,非常厉害的人物

    只不过他们言谈之间,对待文人的态度,还想着自己办学,培养人才却是远远不如诚王礼贤下士

    所以自己宁可跟着诚王,也绝不会帮着姓朱的。

    而且天下的有识之士,也多半会跟自己和老师一样,投靠诚王这种当世明君姓朱的虽然志气不小,但必定会失败的,一定

    罗贯中重新打起了精神,稳住了心神。正巧,朱元璋笑道“罗先生以为咱办学培养人才,这个主意如何”

    罗贯中沉吟一下,就笑道“历代都有太学,便是元廷,也是如此,国家培养人才,为己所用,理所当然”

    张希孟笑道“那若是以实务为主,置经学为次要位置呢”

    罗贯中大惊失色,急忙道“德在才先,如何能不修德,只修才窃以为如此作为,只会背离圣贤教化,不是明智之举”

    很显然,虽然历代都有官学,但学习的内容却不是历代皇帝能做主的,自然而然,培养出来的是什么人才,也就不言而喻了。

    张希孟还想跟罗贯中多聊几句,看看这位的成色如何郭英从外面进来了。

    “上位,先生,白敬恩已经送去了法场,四面八方的百姓都来了,人很多”

    朱元璋急忙问道“怎么样有人生事吗”

    毕竟白敬恩的官声还算不错,处斩他万一惹来百姓不满,爆发冲突,那就不好办了。

    郭英挠了挠头,“上位,卑职觉得,觉得百姓似乎不是替白敬恩鸣不平,恰恰相反,是来报仇的”

    “报仇的”

    老朱也是一惊,不是说白敬恩的官声还算不错吗

    怎么有这么多百姓来找他算账

    难道这个好官也是假的

    老朱立刻来了兴趣,“先生,咱们去瞧瞧。”

    张希孟答应,急忙跟着朱元璋去了。罗贯中也在后面跟着,还没到法场,就看到了人山人海一般的百姓,潮水似的涌来。

    别看老罗陛下,动不动几十万大军,无边无际但是当他真正面对成千上万的人,脑袋一下子不够用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大明第一臣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青史尽成灰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青史尽成灰并收藏大明第一臣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