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天后。

    农历八月十五,入夜,皎月高挂,如一面玉盘般。

    齐国都城临淄。

    淄河上画舫、游船纷纷,舱内不时传来某位才子的诗意大发的诵读,或佳人如银铃般的笑声,为这座东方最繁华的城池点缀上一缕纸醉金迷。

    河两侧车水马龙,行人络绎不绝,平素当然不至于这么热闹,但今天是中秋时节,皓月当空,正适合抒意一首,如此盛况无论是稷下学子还是平民百姓都不会错过。

    此时,淄河上最大的一处船舫上正一派热闹。

    达官贵人,宗室子弟,稷下学宫的学子,慕名而来的才子,数十人聚在船舱前有说有笑,桌上摆着精致的糕点和茶水,手边搂着俏丽的姑娘,但也仅限于浅尝辄止的搂搂抱抱,显然在这种场合,没人会因为色心而失态于众人。

    “好湿啊赵兄!”

    刚才有个学子即兴作了一首诗,引得众人赞叹。

    这时,舫上又来了一行人,为首的是个银发矍铄的老人,后面紧跟着两个绝美的女子。

    一个一袭月白色衣裳,柳眉间似有股淡淡的忧郁,很迷人。

    她名叫李华裳,淄河上有接近一半的船舫都与她有关,尽管如此,却从没人找她的麻烦,因为传说李华裳拥有诸子百家背景,深不可测。

    曾有齐国宗室的纨绔子弟追求她,因为太过激,被李华裳收拾了一顿,就在众人都以为李华裳会有杀身之祸时,那纨绔子弟却在次日一早跪在淄河边请罪,据说是那位君王后亲自下达的命令。

    另一个女子则是与李华裳恰恰相反,未及豆蔻之年,穿着一身青色襦裙,一双水灵灵的鹿眸左看看右看看。

    这银发老者出现的那一刻,整个船舫为之一惊。

    随后,众人连忙起身,齐齐作揖:

    “拜见姜夫子!”

    “好。”

    被称为姜夫子的银发老者毫不避讳的找了个位置坐了下来,还招呼着李华裳和另一个女子一起落座。

    姜夫子的名字叫姜堪,现任稷下学宫祭酒!

    “华裳,诸位都认识,这位是老夫故友之女,周泠然。”

    “华裳姑娘,许久未见你了!”

    “周姑娘好!”

    众人连忙问好。

    这个时候反倒是成熟稳重些的李华裳与众人一一打招呼,古灵精怪的周泠然则点点头不语,似乎有些怯场。

    打完一圈招呼,场中瞬间寡言少语起来,显然与姜堪的到场有关。

    想想也是,有老师在场,谁能玩得开?谁敢玩得开?

    姜堪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说:“不用太拘谨,老夫年轻时也是如你们一般的风流少年,鲜衣怒马,甚至比你们更喜玩乐。”

    众人笑。

    “老夫听说你们做了不少诗?不若吟来听听?”姜堪又道。

    一听这话众人就来了劲,毕竟姜堪也是当世首屈一指的诗赋大家,寻常的诗他可是连点评都不屑的。

    于是众人争先恐后的吟来。

    姜堪则专心听着,时不时赞叹两句,给上几句点评,但并不是对这些学子所作的诗真的满意。

    如今四言诗和赋依旧是主流,但随着时间推移,四言诗近年来难有佳作,甚至一度陷入停滞,令人唏嘘中又有些许茫然。

    究竟是诗才太少了,还是四言诗穷途末路了?

    这是姜堪最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正出神时,舫间突然传来一阵大呼小叫。

    “赵兄李兄韩兄张兄,吾新得一佳作!速来观之。”

    只见一青年前来,他名叫孔臻,孔子后人,孟子徒增孙,是儒家如今最正统的弟子,亦是年轻一辈的佼佼者。

    孔臻入内,入目便是坐在一侧的姜堪,登时吓了一跳:“咳,夫子您也在啊。”

    “老夫不能来吗?”

    “能,当然能,哈哈哈。”孔臻掩饰尴尬的一阵笑。

    众人一阵哄笑。

    “你适才说有佳作?速速吟来听听。”姜堪不理这臭小子的打诨之语,直言道。

    “哦哦,刚送来的,我还未曾看过呢。”孔臻道。

    “送来的?谁送的?”姜堪问。

    “我师兄韩非。”孔臻说。

    “韩非?荀况的徒弟?”

    “正是。”

    姜堪点点头:“原来是他。”

    荀子担任稷下学宫祭酒时,姜堪是副职,二人私交甚好,对他的徒弟韩非也不陌生。

    只见孔臻打开卷起的绢帛。扫眼一看,瞬间愣住了。

    众人不解。

    “孔臻,这是怎么了?”有人问。

    孔臻出神。

    “孔公子?”李华裳也出言。

    “啊?哦哦。”孔臻醒转,连忙吟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孔臻念完,拿着绢帛的手都是颤抖的。

    船舫中静得落针可闻!

    众人都被这诗营造的意境所包拢,一时间竟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似在窗前大醉而望月,又好像身处云端,如若月宫仙境。

    万古极尽之愁思在前半部分展露无遗,后半部分却笔锋一转,借以至理表露胸怀,旷达而超脱,简直有了仙人之姿。

    最后两句写出愿景,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人拉回凡间,尽管如此,却又不得不承认最后两句才是点睛之笔。

    “真是…绝了!”

    众人想不到赞美之词。

    可惜这个时代没有卧槽二字,不然此时舫内此起彼伏的都是这句话。

    李华裳那双眼睛此时如同一汪秋水般,周泠然的情绪似乎有些低落,二人不知在想些什么。

    姜堪则陷入了沉思,那双深邃的眸子失神。

    这一首水调歌头,令他们大受震撼!

    舫内就这么一直静着。

    好半天才有人悠悠说道:“这绝不是诗,但也不像赋。”

    “废话,还用你说?”

    舫内诸人都听出了这格式的与众不同。

    “你刚才说这是韩非送来的?”姜堪问。

    “是。”孔臻点点头。

    “这绝不是他写的。”姜堪摇摇头。

    他并非对韩非的才华没有信心,而是对荀子和韩非都太了解。

    荀子是诗赋大家,但在整理完《诗经》之后,这位老友就再也没有把精力耗费在吟诗作赋上。

    作为荀子的徒弟,韩非的诗赋功底也不差,但姜堪知道韩非乃是韩国宗室,他无时无刻不在忧虑着韩国的前景,亦很少研究诗赋,更别说研究一种新的格式了。

    孔臻听到姜堪的话一愣,旋即在绢帛上寻找起来,这才注意到落款并非一行字。

    “吴驹作,韩非书。”孔臻将落款读了出来。

    “吴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大秦:诸子百家?拿来吧你!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爱笑的杯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爱笑的杯子并收藏大秦:诸子百家?拿来吧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