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早, 众贡士被人领着进了皇宫。
这是当朝第一次,当今圣上不再主持殿试,大殿前方龙椅空悬, 但没有人因此感到轻松。太子江慎, 如今在民间的威望, 并不亚于当今圣上。
众贡士静立大殿之上,各个垂着头, 没人敢说话。
贡士在大殿上的站位是按照会试的名次而来,三人为一排,以左为尊。队伍最前方的三人里, 中间站了名约莫二十多岁的青年。
青年穿着一身浅蓝色布衣长衫,不知浆洗过多少次, 已经有些瞧不出原本的颜色。就算是在这人人紧张自危的大殿之上,也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原因无他, 他这身衣服实在太破了。
当朝大兴科举不假, 但想要参加科举,首先要读得起书, 其次要上得了京城。
这两条看似简单,可对于真正的寒门学子来说,其实很不容易。
寒门学子, 买不起书, 买不起灯油,凑不齐上京的路费,每年不知有多少人死在进京赶考的路上。
与之相反的, 便是名门望族。
从小生活优越, 在锦衣玉食中读书习字, 顺理成章考取功名。
几乎每一次科举纳士, 都是名门子弟占了多数。
寒门学子能挤进殿试就不容易,更不用说拿到前几的名次。
那青年的左右后方,如今便皆是锦衣华服的名门子弟,自然显得他有些突兀。
于是,当江慎走进大殿时,第一眼便将视线落到了他身上。
但也仅仅只是多看了一眼,便移开目光。
江慎当然不能坐龙椅,也没理会随侍太监给他在龙椅边放的椅子,就这么站在大殿前方,让主考官葛学士宣读殿试规则,开始策问。
策问的题目,是江慎与诸位翰林事先准备好的。
不用他亲自提问,他只需听取贡士的回答,观察其神色、气度,综合考量,最终定出三甲。
策问的顺序完全随机,点到谁的名字,谁便当场作答。江慎仔仔细细听着,一言不发。
“温良初。”葛学士点到了一个名字。
大殿第一排中间那名青年抬起头来。
今年会试第二名的学子温良初,江慎一直对他有些感兴趣。据说此人出身寒门,自小便立志考取功名,要替全天下的寒门学子出头。
他在会试上做的那篇文章便很不错,就是与最终夺得会元的那篇文章比较,也差不到哪儿去。
而更让江慎感兴趣的是,这三天里,他从没有表现出任何要依附江慎的意思。
非但没有,甚至就连江慎命手下的文士名流邀他赴宴时,都被这人以要照顾刚生产的妻子与刚出生的儿子为由,婉言拒绝。
京城文士名流时常举办宴会,江慎这几日便是以文士集会为由,派人将他感兴趣的贡士邀请而来,观察一番私下的品行为人。
当然,这集会明面上不会是以太子名义。
可这位温学子,还是拒绝得太果断了。
果断得叫人觉得,若不是已经另谋其主,大概就是个只会读书的死脑筋。
这消息传回来,江慎养的那群文士名流里,有人惋惜他错过机会,也有人觉得他不识好歹。
但江慎却觉得此人不错。
懂得疼爱妻儿,是个好男人。
因了这种种原因,江慎在殿试之前,便对这位寒门出身,却考到会试第二的温学子颇有兴趣。
此刻听见葛学士唤到他的名字,江慎立即垂眸朝那青年看去。
青年抬起头时,恰好对上了他的目光。
江慎身为太子,自然没有什么不能窥探他容貌的规矩。但过往殿试是由圣上主持,私自窥探圣上容颜是不敬之罪。因此,在殿试之中,众贡士在上头没有念到自己名字的时候,按照惯例是要颔首垂眼,不能轻易抬头的。
所以,这其实是青年第一次看见太子殿下的真容。
只看了一眼,便愣住了。
甚至就连葛学士策问的题目都没有听见。
江慎皱起眉。
民间不乏有人称赞过江慎,说当今太子容貌如何俊朗无双,气度非凡。但江慎不觉得自己长了一张会让人看得呆住的脸,何况这位温学子家中已有妻儿,更不可能对他感兴趣。
这是在发什么呆呢?
难道是太紧张了?
青年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失礼,瞬间紧张得脸色通红,双膝一软几乎就要跪倒下去。江慎只是淡淡移开目光,示意葛学士再问了一遍方才的题目。
好在青年临场反应还算快,见江慎没有怪罪他的意思,连忙调整思绪,认真答题。
答案妥帖,角度新颖,不乏叫人眼前一亮。
葛学士回过头来,朝江慎笑了笑。
殿试结束,众贡士退出大殿,在外头等着太子殿下决断出最终三甲名次。
直到这时候,贡士间的气氛才略微活络轻松一些,开始彼此说说话。
“温兄,温兄!”一名青年书生走到队伍前列,唤住了温良初,“殿试都结束了,你怎么还心不在焉的?”
这书生也是寒门出身,他们这些个穷苦书生在京城无依无靠,彼此来往较为密切。
“没事……”温良初恍然回神,道,“我只是觉得,太子殿下的模样,好像瞧着有点眼熟。”
“眼熟?”书生问他,“莫非你此前见过太子?”
温良初不答。
他抬眼望向大殿方向,若有所思地蹙起眉。
其实并非只有眼熟。
在看见那位太子殿下的瞬间,他脑中忽然浮现出了一段陌生的记忆。
与他先前认知中发生过的事全然不同。
.
大殿内,江慎坐在龙椅边的椅子上,翰林院葛学士向他呈来一份名册。
“殿下,已按照您的意思,拟好了今年三甲的名册。”葛学士道,“就是这一甲……”
一甲共三名,按照名次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江慎把那名单接过来,考中二甲和三甲的贡士都已经填上了名字,只剩一甲还是空白的。
但江慎心中已有人选。
分别是两位名门出身的学子,以及温良初。
那两位名门学子在会试中便名列前茅,才华家世都不差,此前也都已经向江慎表明过投靠意愿。
至于温良初,才华是有的,但态度不明,入朝为官不知是否会成为隐患。
“葛大人,依你所见,这温学子当给个什么名次?”江慎问。
葛学士心中应当早有计较,答道:“论才华,这三人其实相差无几,若让微臣来断,可给榜眼。”
状元榜眼探花,虽然彼此间只是一名只差,但入朝后的实际境遇天差地别。
若真让一个隐患当了状元平步青云,对江慎不一定是好事。
而给榜眼不给探花,则表示太子殿下对寒门的倚重。
不仅一甲,今年的三甲当中,寒门学子被纳取的比例及名次,已经较往年提升许多。不仅是因为今年寒门学子中确实出了几个人才,还能看出,太子殿下当是有扶
这是当朝第一次,当今圣上不再主持殿试,大殿前方龙椅空悬, 但没有人因此感到轻松。太子江慎, 如今在民间的威望, 并不亚于当今圣上。
众贡士静立大殿之上,各个垂着头, 没人敢说话。
贡士在大殿上的站位是按照会试的名次而来,三人为一排,以左为尊。队伍最前方的三人里, 中间站了名约莫二十多岁的青年。
青年穿着一身浅蓝色布衣长衫,不知浆洗过多少次, 已经有些瞧不出原本的颜色。就算是在这人人紧张自危的大殿之上,也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原因无他, 他这身衣服实在太破了。
当朝大兴科举不假, 但想要参加科举,首先要读得起书, 其次要上得了京城。
这两条看似简单,可对于真正的寒门学子来说,其实很不容易。
寒门学子, 买不起书, 买不起灯油,凑不齐上京的路费,每年不知有多少人死在进京赶考的路上。
与之相反的, 便是名门望族。
从小生活优越, 在锦衣玉食中读书习字, 顺理成章考取功名。
几乎每一次科举纳士, 都是名门子弟占了多数。
寒门学子能挤进殿试就不容易,更不用说拿到前几的名次。
那青年的左右后方,如今便皆是锦衣华服的名门子弟,自然显得他有些突兀。
于是,当江慎走进大殿时,第一眼便将视线落到了他身上。
但也仅仅只是多看了一眼,便移开目光。
江慎当然不能坐龙椅,也没理会随侍太监给他在龙椅边放的椅子,就这么站在大殿前方,让主考官葛学士宣读殿试规则,开始策问。
策问的题目,是江慎与诸位翰林事先准备好的。
不用他亲自提问,他只需听取贡士的回答,观察其神色、气度,综合考量,最终定出三甲。
策问的顺序完全随机,点到谁的名字,谁便当场作答。江慎仔仔细细听着,一言不发。
“温良初。”葛学士点到了一个名字。
大殿第一排中间那名青年抬起头来。
今年会试第二名的学子温良初,江慎一直对他有些感兴趣。据说此人出身寒门,自小便立志考取功名,要替全天下的寒门学子出头。
他在会试上做的那篇文章便很不错,就是与最终夺得会元的那篇文章比较,也差不到哪儿去。
而更让江慎感兴趣的是,这三天里,他从没有表现出任何要依附江慎的意思。
非但没有,甚至就连江慎命手下的文士名流邀他赴宴时,都被这人以要照顾刚生产的妻子与刚出生的儿子为由,婉言拒绝。
京城文士名流时常举办宴会,江慎这几日便是以文士集会为由,派人将他感兴趣的贡士邀请而来,观察一番私下的品行为人。
当然,这集会明面上不会是以太子名义。
可这位温学子,还是拒绝得太果断了。
果断得叫人觉得,若不是已经另谋其主,大概就是个只会读书的死脑筋。
这消息传回来,江慎养的那群文士名流里,有人惋惜他错过机会,也有人觉得他不识好歹。
但江慎却觉得此人不错。
懂得疼爱妻儿,是个好男人。
因了这种种原因,江慎在殿试之前,便对这位寒门出身,却考到会试第二的温学子颇有兴趣。
此刻听见葛学士唤到他的名字,江慎立即垂眸朝那青年看去。
青年抬起头时,恰好对上了他的目光。
江慎身为太子,自然没有什么不能窥探他容貌的规矩。但过往殿试是由圣上主持,私自窥探圣上容颜是不敬之罪。因此,在殿试之中,众贡士在上头没有念到自己名字的时候,按照惯例是要颔首垂眼,不能轻易抬头的。
所以,这其实是青年第一次看见太子殿下的真容。
只看了一眼,便愣住了。
甚至就连葛学士策问的题目都没有听见。
江慎皱起眉。
民间不乏有人称赞过江慎,说当今太子容貌如何俊朗无双,气度非凡。但江慎不觉得自己长了一张会让人看得呆住的脸,何况这位温学子家中已有妻儿,更不可能对他感兴趣。
这是在发什么呆呢?
难道是太紧张了?
青年似乎也意识到了自己失礼,瞬间紧张得脸色通红,双膝一软几乎就要跪倒下去。江慎只是淡淡移开目光,示意葛学士再问了一遍方才的题目。
好在青年临场反应还算快,见江慎没有怪罪他的意思,连忙调整思绪,认真答题。
答案妥帖,角度新颖,不乏叫人眼前一亮。
葛学士回过头来,朝江慎笑了笑。
殿试结束,众贡士退出大殿,在外头等着太子殿下决断出最终三甲名次。
直到这时候,贡士间的气氛才略微活络轻松一些,开始彼此说说话。
“温兄,温兄!”一名青年书生走到队伍前列,唤住了温良初,“殿试都结束了,你怎么还心不在焉的?”
这书生也是寒门出身,他们这些个穷苦书生在京城无依无靠,彼此来往较为密切。
“没事……”温良初恍然回神,道,“我只是觉得,太子殿下的模样,好像瞧着有点眼熟。”
“眼熟?”书生问他,“莫非你此前见过太子?”
温良初不答。
他抬眼望向大殿方向,若有所思地蹙起眉。
其实并非只有眼熟。
在看见那位太子殿下的瞬间,他脑中忽然浮现出了一段陌生的记忆。
与他先前认知中发生过的事全然不同。
.
大殿内,江慎坐在龙椅边的椅子上,翰林院葛学士向他呈来一份名册。
“殿下,已按照您的意思,拟好了今年三甲的名册。”葛学士道,“就是这一甲……”
一甲共三名,按照名次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江慎把那名单接过来,考中二甲和三甲的贡士都已经填上了名字,只剩一甲还是空白的。
但江慎心中已有人选。
分别是两位名门出身的学子,以及温良初。
那两位名门学子在会试中便名列前茅,才华家世都不差,此前也都已经向江慎表明过投靠意愿。
至于温良初,才华是有的,但态度不明,入朝为官不知是否会成为隐患。
“葛大人,依你所见,这温学子当给个什么名次?”江慎问。
葛学士心中应当早有计较,答道:“论才华,这三人其实相差无几,若让微臣来断,可给榜眼。”
状元榜眼探花,虽然彼此间只是一名只差,但入朝后的实际境遇天差地别。
若真让一个隐患当了状元平步青云,对江慎不一定是好事。
而给榜眼不给探花,则表示太子殿下对寒门的倚重。
不仅一甲,今年的三甲当中,寒门学子被纳取的比例及名次,已经较往年提升许多。不仅是因为今年寒门学子中确实出了几个人才,还能看出,太子殿下当是有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