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一小相携而行,准备排队出城。赵政是个体贴的孩子, 一见兄长表情已经羞窘到了极点他便也不再多说, 只是吃吃笑了两声。

    这些游客都来自于巴蜀之地,实际上多半是巴蜀各地士族的公子, 是来交流学习的不要怀疑, 并非是人质, 是真的来秦国学习的,不打引号的那种。

    自李冰入蜀之后, 出于修建水利的需要, 秦蜀之间的联络渐多。但越来越多的联络也让双方发现了一个问题他们对彼此都存在一定的误解。

    蜀郡人发现老秦人其实也不是那么蛮不讲理,秦国人发现蜀郡人也不是那么的不开化。

    秦蜀战争已经过去了五十余年, 对于先秦的人们来说这已经是一代甚至两代人以前的故事了。加上这次秦国派来的最高长官十分靠谱,给蜀国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蜀国对于秦国的仇恨也自然被慢慢抹平了。

    当然,李冰入蜀时带来的秦国物资以及文化科学知识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这一变化。

    但最重要的是盐。

    四川虽位于内陆, 但由于地质原因此地产盐。然而从蜀地出现文明一直到现在已经有千余年, 几乎所有的盐矿都已经被发现并且被当地士族势力把持, 这些人垄断了盐业,并依此作威作福。

    李冰一到蜀地便注意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此处明明产盐却盐价奇贵, 于是, 他在当地四处奔走探查水利之余亦是打探各方消息, 甚至起了从秦运盐平抑物价的想法,但后来他打消了这一念头。

    入蜀的交通过于艰难,就算从秦国运盐过来, 单就价格来说未必比本土盐更有优势。

    最重要的是,他发现蜀地对于“盐”的开采和别的地方不同蜀地的盐是在地底下,因此他们的开采模式就是开凿带有盐卤的地区的土层,然后将卤水引到地面经过水煮得盐。

    但蜀郡的劳动工具落后,加上蜀地的盐实在太多,大部分的盐矿在努力挖掘也不出卤水之后就便被放弃了。

    当李冰第一次看到一处已经“废”了的盐矿场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块盐场虽然说是已经被放弃,但是来往者还不少,他们到的时候恰是雨后。他亲眼看到有不少蜀民挖地成坑,然后从中汲水。

    向导解释说这是因为土里还有盐,所以如果家里头情况比较困难买不起盐的就可以通过压榨泥土中的汁液得到盐水,经过过滤后再熬干就是盐了。

    当地人认为盐藏在泥中,但李冰并不这么认为,因为这里的土地并未盐化。

    但是他尝了尝泥水,的确带有些咸味,那么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了。

    这处矿其实还有盐卤,只是盐卤是藏在无法通过挖掘得到的地底下。而下雨时候湿润的土地将上下连接起来,盐分向上走,最终走到了地表。

    李冰冷静地分析过后,偏头询问了当地向导“为何不挖井”

    当地向导回以茫然的眼神。

    好的,他知道了。

    井,相传是黄帝因同情一地干旱所做,但寻常的井也罢,若是要挖深井难度极高,且在搭建过程中容易坍塌,极具危险性。

    就算在秦国也只有专门的匠人经过报备后才可动手,造价极为昂贵,一般都是几个村子共同分担这笔开支。寻常人家宅院有水井的话,房价都能涨个四成。若是农田里有水井,那是翻倍都有可能。因此在秦国每年排队等着来挖井的村落不知凡几。

    不过可惜的是,就算排到了,能否挖井还要根据当地的地质环境来决定,也不是每个地方都能成功掘井的,就算挖了井也未必能有水。一个熟练的井工可谓百家求,这门技艺在秦国还是非常吃香的,并且是一门可以家家传承的吃饭手艺。

    不过李冰觉得这门手艺没有传到蜀郡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这儿并不缺水。

    蜀郡总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北部的高耸的秦岭山脉拦截了南下的冷空气,同时也阻挡了南方的暖湿气流北上,如是方造就了此地湿润多雨的环境。

    所以这里并不缺水,不缺水当然也不需要用地下水,就更不会掌握挖井技术了。

    加上蜀郡因山地环境将自己和外头隔绝开来,这一门技艺自然没有传入,甚至于当地人都不知道“井”这样东西。

    李冰却觉得这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机会,打入蜀地的机会。

    他特地上书秦王嬴稷,请他派遣秦国擅掘井之人,并且申请了一整套挖井的器械,然后他就带着人在丰水期不方便修建水利的间隙挖了第一口盐井。

    然后很快就是第二口、第三口大大小小的盐井就此在成都平原上落户。

    当地的百姓自然也更愿意购买官家便宜的盐,蜀郡甚至可以通过栈道将蜀地的盐送去长安,大大降低了秦国在盐政上对于齐国这个盐的最大出口国的依赖。

    靠着这些盐井,当地原本对李冰视而不见的士族也开始闻风而动,主动登门拜访,并且释放了友善的态度。李冰对对方过去处处下绊子的行为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甚至非常爽快地答应了派人去对方的盐场打井的恳求。

    蜀人淳朴,自然投桃报李。当年冬季枯水期到来之后,这些掌握大量金钱和地方势力的士族都派了人过来帮忙修整灌县口。双方感情急速升温之下,对方甚至主动表示想要学习咸阳的知识。

    李冰当下就将这个好消息禀告了秦王庭,嬴稷对于蜀郡愿意学习秦国文化非常高兴,但派谁过去便成了问题。

    首要的一大难题便是地理因素。

    你说派个没名气的过去吧,人家会说你不重视,友谊的小船指不定还没上去就翻了。但是现如今有名气的年岁也大,没几个能受得了翻山越岭之苦,到时候老先生出了事于秦国损失更大

    在秦国,文化人那可都是国宝级别的存在。

    秦王为此愁坏了,觉得这是个宝贵机会的朝堂各派系立刻上谏言,其中最靠谱的说法是派遣学子们过去,也给年轻人一个发挥和锻炼的机会。

    就当秦王愁得眉毛胡子都快打结之时,他忽然想到了鬼点子最多的吕小安,于是就指使曾孙子去向吕小安讨主意。

    吕安不知前因后果,当时的赵小政也说得不甚清楚,于是,正忙着捏泥巴赵政语的吕安随口说了句既然我们过去不方便,不如请对方过来呀。

    “到咸阳还能好好照顾一下。”将赵政的含糊话语不知道理解成什么的吕安如此说道,“既然对方不相信我们过得好,那不妨就让他们亲眼看看咯。耳听为虚眼见方为实,说再多都没用的,指不定人家还以为你是吹嘘呢。”

    吕安可以对天发誓,他就是这么一提议,他哪里知道秦王就真的这么做了。做了也就做了,但是咸阳没什么旅游线路啊。

    不知道哪个人提议的,他们竟然将风车和水车作为了一条特色线路,甚至将吕安当做了特色之一,大概意思就是看,我们秦国的小崽子都能做出这么牛掰的东西哦,你说我们秦国厉不厉害

    呃,这的确挺有震慑效果。但是对于吕安本人就是羞耻y了,若非吕小安一番撒泼打滚,现在故事里的主角就是他吕安而不是不清不楚的吕氏小童了。

    做人很低调的吕安感觉每次听他们介绍都觉得自己被架在了火上烤,风车水车他只是提了一个概念,主要还是匠人们造的。但对此,收了秦国一大笔工酬而且还接到了大笔风、水车部件订单的匠人们都十分淡定,还反过来劝吕安出名要趁早,多个年少聪慧的名气也挺好的。

    当差点被反过来洗脑的吕安从这些大匠宅院中出来时,他脚步都是虚软的。

    秦国处处是人才,他们甚至将从蜀郡带来的蜀黍进行烹制做成秦国口味美食再反推销给这些人,口口声声还称这是我们感情的象征,我们秦国愿意先一步了解你们云云。

    朴实的蜀人居然很吃这一套

    而此后,这三人在咸阳待得太愉快根本就不想回去了。还是秦王看情况不对,觉得你不回去不是招人误会嘛,最后半强行半劝服地才把人安安稳稳送回去了。

    为此,这三人还用刚学会的秦文向嬴稷上了一册奏书,上头述说了自己震慑于秦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并且表达了想要留在咸阳继续求学的心愿。

    「终于有人觉得我们老秦人文化的博大精深」,秦王表示十分感动,然而最后还是拒绝了他们。

    这三个年轻人并未在历史上留名,但是因他们而出现的“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却在后世广为流传,成了一个人尽皆知的典故。

    此后,年年打着“求学”名头从蜀地前往咸阳的学子们越来越多。事实上,跑来观光的人远远比求学的人更多。

    但是,人一到咸阳就往热闹的地方跑,送去上课了,还要扰乱课堂秩序,关心的话题都是咸阳哪儿哪儿好玩,这就不太好了。

    最关键的是这些蜀人性喜自由,不了解秦国文化和法令的情况下常会做出些让人为难的事情。

    无奈之下,秦国干脆另外开了一条旅游专线。秦国每年春天派会蜀话的秦人去褒斜道北端口的眉县接人,一路将人护送着来咸阳,还陪着他们观光。

    在自眉县到咸阳的过程中更是必须要将秦国法令尤其是最关键的那几条要同他们说清楚。

    在咸阳活动的时候更是必须要抱团行动,不能脱离群体。

    如此玩上一圈之后,等秋末再将人送回去眉县。

    什么冬天下雪了栈道难走呃,这就和我们没关系了,反正你们不允许留在咸阳。

    如果要留也可以,先通过基础法学考试再说。

    早期这些来咸阳的人当中几乎没有人愿意留在咸阳,更被提还有什么考试,这些人只是来咸阳看个热闹顺便采购东西回去倒卖的,但渐渐就有年轻人表示想要留在咸阳求学的意愿,如此不过过了两年而已。

    这些来“旅游”的人每次回到蜀中都要将咸阳的消息带回去。巍峨的宫殿、强壮的兵士、美丽的姑娘、热闹的街市、风味完全不同的食物每一样都能让他们津津乐道很久。

    但是最重要的印象还是秦军的强大。

    在蜀国人民基本还在使用布甲和木甲,少数才能够装备金属甲胄的情况下,他们沿途看到的秦军尽数覆甲执锐。虽然他们因为品级不同所穿着的甲胄品级也不一样,但他们的最低限度几乎就已经是蜀地的中上等了,更何况秦军还是经过了战斗训练,行动间很有章法,这一点是蜀军远无法比拟的。

    在那一场叛乱之后,蜀郡内几乎所有的擅兵指挥之人都被秦国斩杀,现在的蜀郡内部基本都是自己靠着记忆胡乱练练,这也是李冰入蜀后基本没有遇到为难的原因。

    出来一看才知道,彼此之间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差不多就是青铜对王者那么大的区别。

    但是蜀地人民很想得开,他们作为被中原文明认定为蛮荒之地的“蛮族”所聚集而成的部落,早就已经习惯了这种迎头追赶的感觉。

    他们不怕需要追赶,就怕没有机会追赶。现在跟不上不代表以后更不上。

    巴蜀之地养育出来的人,无论男女,骨子里都有一股子百折不挠的劲,就和广泛生长在他们土地上的竹子一样,看似细细长长极为孱弱,然纵有强风过境亦傲然挺立宁折不弯。平日里,他们深埋地下,但只要给了他们机会,便能一飞冲天。

    来学习,然后超越。

    这就是留在咸阳的蜀民的想法。

    对此,嬴稷表示毫不在意,他甚至嗤笑着对来谏言的臣子道“你可知我秦人,从泥里面爬出来到现在用了多久吗”

    他举出一只手来回一翻,“五百年。”

    “我秦国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可不是轻松走来的,万不至于连这点肚量都没有。”他嗤笑了一声,“寡人今天有这个胆量放开手让蜀人学习,你们难道没有这个胆量”

    大王,这不是胆量不胆量的问题啊,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

    然而,最近秦王威势愈甚,众臣子互相交换几个眼神,最后还是应了下来,然后很快转入下一个议题。

    既然允许蜀国学子到秦国学习,那就必然要建设一个学习机构啊。

    现在各国都建立了学宫,广纳天下读书人为自己的国家吸引人才,但是秦国没有。

    这不仅仅是因为秦国一贯重武轻文,主要原因还在于秦国尚未有立国学说。

    别的国家或多或少都有倾向,譬如齐国便是倾向于儒学或是道家学说,但秦国不一样,他们倾向于以法治国,但你要说是法家也不全然,他们更多是倾向于哪个有用就用哪个的实用派。

    秦国如今用人的标准就两个一个是你有才能,不管是文武都行,有了功绩自然就有封赏;另一个就是你要懂得秦国法律,如此就能成为秦国的基层小吏,然后可以靠着政绩一步步向上爬。

    但是,对于如今的诸子百家们来说,他们根本就摸不准秦国的节奏啊。加上秦国的铁血政策和大部分学说都是相背离的,秦国本身的文化底蕴又差,久而久之,自然也没有大家入秦进行学术研究。

    不,有一个。

    秦国现在有个荀子在。

    荀子虽说是儒家学派的大家,但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儒家,他的很多观点在嬴稷看来也是颇为认可的。

    只是儒家思想里头有一些格外软弱的东西,是嬴稷所不喜的。

    于是,嬴稷有一日就召了荀子入殿详谈。

    双方足足辩了有半日,嬴稷输了。秦王年纪大了有些任性,虽然输了但是还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综]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洛娜215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洛娜215并收藏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综]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