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蛇羹 (1/2)
那天盼娣把收获拿回去后,因着没走多远,又多少有一些收获,所以家里人没说什么,就祖母瞪了瞪她,吓唬了两句就完。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一转眼,盼娣来到这个时代已经快一个月了。这一个月来,盼娣也慢慢熟悉了这个时代。
盼娣老家是一个叫红旗生产队的地方,红旗生产队原名其实叫小河嘴,后来的队长为了体现觉悟才改的名,隶属于红旗大队,红旗大队还有另外两个生产队,一个叫张家湾,另一个叫下河场。
其实这两个生产队也想跟着改名来着,但无奈好听的如红旗,红心,五星啥的都被抢光了,又都是大老粗想不出其他的才算了
朱家现在当家的是祖母陈氏,看着她脸庞上如刀刻出的抬头纹,常年只把灰白的头发挽成一个发髻团在脑后的样子,怎么也想不到她还不到五十岁。
她这一辈子经历过战火,遭过饥荒,早年丧父,中年丧夫,生了七个孩子,但只有两子两女活下来了,其中大儿子就是盼娣现在的爹朱有文,娶妻小陈氏,是陈氏出了五服的远亲。小儿子朱有武,是过继出去的,但是那边的老人都已经过世了,所以偶尔陈氏还是会过去住一段时间。
祖母陈氏的两个女儿都嫁得很好。排行老三的大女儿朱有凤结婚六年了,有一个四岁的儿子,嫁的是县城边上的刘家,刘家是当地的大家族,枝繁叶茂,在当地也称得上是旺族了。
而且这个刘姑爷一家子本身也很有能力,他亲大哥是村上的会计,大队队长是他亲大伯。刘姑爷本人是小儿子,脚有点长短腿,但是不仔细看的话也看不出来,性格有点娇气,但是没啥主意的一个人,配性格强势的大姑正好。
排行老四的小女儿朱有玉,人如其名,是个像玉一样的人儿。才结婚不到两年,最近刚怀孕,她嫁的更好,对方是一个工人家庭,姓杨。在这个年代,工人阶级那是最最光荣不过的了。
这桩婚事说来也是缘分,这杨家和大姑爷家是远亲,在大姑家的表哥的满月酒上,杨姑爷对小姑一见钟情。他也行四,本身家里兄弟姐妹也多,家里父母管不过来,所以也不反对,这就把婚事定下来了。
等小姑刚满十八岁,就迫不及待的就娶了回家。现在两口子都是工厂的临时工,一个在纺织厂,一个在肉联厂,性格方面呢,一个腹黑,一个内敛,日子过得很不错。
当时朱有玉这婚事一传出去,周围的人家都说她有福气。而陈氏也因为担心女儿以后日子过得不好,所以没有要高价彩礼,对此杨姑爷的父母很是满意。毕竟他们虽然是工人,但是家里人多,负担也重,家里人也不全是工人。
但盼娣前世的记忆里没有这两位姑姑,暗暗想着,可能是以后出了什么意外倒是朱有武,盼娣还有些印象,只不过不怎么好就是了
再下来就是盼娣这一辈了。
朱有文这房呢,朱有文排行老大,和小陈氏结婚已经十二年了,还是只养活了三个女儿,大女儿招娣今年十岁,二女儿来娣今年八岁,小女儿盼娣今年四岁,另外盼娣记得来娣说过还有一个妹妹因为太小了,去年冬天才出生,结果因为天灾人祸,缺衣少食的,没有活下来。反正从三姐妹的名字来看就知道这家有多想要生个儿子了
朱有武那边,娶妻王氏,结婚九年,一子一女,大女儿卫红,今年八岁,二儿子继祖今年六岁。
王氏肚子里还有一个,现在六个月左右了。
朱有文今年二十九了,马上三十,都说男人三十而立,在这个平均寿命六十来岁的时代,已知的寿命已经过去了一半,况且看见周围同龄人膝下都好几个小子,再加上传统观念作祟,所以朱有文一家才这么着急。
而且在这个靠劳动力吃饭的年代,男丁不仅仅是家族繁荣昌盛的象征,还关系着一家老小的口粮。像朱有文一家,只有他一个壮劳力,是十个公分,陈氏、小陈氏因为身体不好,且女性天生在体力方面的劣势,都只六个公分,招娣和来娣因为年龄小,只有三个公分。盼娣她是没有公分的。
除此之外,还要向国家交公粮。因为这时候战争结束不久,满目疮痍,国家刚成立,还没几个盟友,再加上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治理一个如此庞大的国家也的确不容易。
而城镇的官员们的开支、老师的工资、医院的开支、公路的修建、水利的建设、学校的建设、乡镇企业的初始建设资金,大部分都是出自农民的公粮。
这个时候华国也没有外购粮的做法,主要原因好像是穷,而且华国还没和几个国家建交,所以据说无论产量多少,农民每年分配主食不能超过三百六十斤,其余的都要上缴。
那句话怎么说的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才是自己的。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一转眼,盼娣来到这个时代已经快一个月了。这一个月来,盼娣也慢慢熟悉了这个时代。
盼娣老家是一个叫红旗生产队的地方,红旗生产队原名其实叫小河嘴,后来的队长为了体现觉悟才改的名,隶属于红旗大队,红旗大队还有另外两个生产队,一个叫张家湾,另一个叫下河场。
其实这两个生产队也想跟着改名来着,但无奈好听的如红旗,红心,五星啥的都被抢光了,又都是大老粗想不出其他的才算了
朱家现在当家的是祖母陈氏,看着她脸庞上如刀刻出的抬头纹,常年只把灰白的头发挽成一个发髻团在脑后的样子,怎么也想不到她还不到五十岁。
她这一辈子经历过战火,遭过饥荒,早年丧父,中年丧夫,生了七个孩子,但只有两子两女活下来了,其中大儿子就是盼娣现在的爹朱有文,娶妻小陈氏,是陈氏出了五服的远亲。小儿子朱有武,是过继出去的,但是那边的老人都已经过世了,所以偶尔陈氏还是会过去住一段时间。
祖母陈氏的两个女儿都嫁得很好。排行老三的大女儿朱有凤结婚六年了,有一个四岁的儿子,嫁的是县城边上的刘家,刘家是当地的大家族,枝繁叶茂,在当地也称得上是旺族了。
而且这个刘姑爷一家子本身也很有能力,他亲大哥是村上的会计,大队队长是他亲大伯。刘姑爷本人是小儿子,脚有点长短腿,但是不仔细看的话也看不出来,性格有点娇气,但是没啥主意的一个人,配性格强势的大姑正好。
排行老四的小女儿朱有玉,人如其名,是个像玉一样的人儿。才结婚不到两年,最近刚怀孕,她嫁的更好,对方是一个工人家庭,姓杨。在这个年代,工人阶级那是最最光荣不过的了。
这桩婚事说来也是缘分,这杨家和大姑爷家是远亲,在大姑家的表哥的满月酒上,杨姑爷对小姑一见钟情。他也行四,本身家里兄弟姐妹也多,家里父母管不过来,所以也不反对,这就把婚事定下来了。
等小姑刚满十八岁,就迫不及待的就娶了回家。现在两口子都是工厂的临时工,一个在纺织厂,一个在肉联厂,性格方面呢,一个腹黑,一个内敛,日子过得很不错。
当时朱有玉这婚事一传出去,周围的人家都说她有福气。而陈氏也因为担心女儿以后日子过得不好,所以没有要高价彩礼,对此杨姑爷的父母很是满意。毕竟他们虽然是工人,但是家里人多,负担也重,家里人也不全是工人。
但盼娣前世的记忆里没有这两位姑姑,暗暗想着,可能是以后出了什么意外倒是朱有武,盼娣还有些印象,只不过不怎么好就是了
再下来就是盼娣这一辈了。
朱有文这房呢,朱有文排行老大,和小陈氏结婚已经十二年了,还是只养活了三个女儿,大女儿招娣今年十岁,二女儿来娣今年八岁,小女儿盼娣今年四岁,另外盼娣记得来娣说过还有一个妹妹因为太小了,去年冬天才出生,结果因为天灾人祸,缺衣少食的,没有活下来。反正从三姐妹的名字来看就知道这家有多想要生个儿子了
朱有武那边,娶妻王氏,结婚九年,一子一女,大女儿卫红,今年八岁,二儿子继祖今年六岁。
王氏肚子里还有一个,现在六个月左右了。
朱有文今年二十九了,马上三十,都说男人三十而立,在这个平均寿命六十来岁的时代,已知的寿命已经过去了一半,况且看见周围同龄人膝下都好几个小子,再加上传统观念作祟,所以朱有文一家才这么着急。
而且在这个靠劳动力吃饭的年代,男丁不仅仅是家族繁荣昌盛的象征,还关系着一家老小的口粮。像朱有文一家,只有他一个壮劳力,是十个公分,陈氏、小陈氏因为身体不好,且女性天生在体力方面的劣势,都只六个公分,招娣和来娣因为年龄小,只有三个公分。盼娣她是没有公分的。
除此之外,还要向国家交公粮。因为这时候战争结束不久,满目疮痍,国家刚成立,还没几个盟友,再加上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治理一个如此庞大的国家也的确不容易。
而城镇的官员们的开支、老师的工资、医院的开支、公路的修建、水利的建设、学校的建设、乡镇企业的初始建设资金,大部分都是出自农民的公粮。
这个时候华国也没有外购粮的做法,主要原因好像是穷,而且华国还没和几个国家建交,所以据说无论产量多少,农民每年分配主食不能超过三百六十斤,其余的都要上缴。
那句话怎么说的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才是自己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