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林秀姑是远山村曲仁的发妻。
    远山村在衢州安水县, 从那个贫穷的小县城到燕京足足需要走一个月的路程,曲家早在去岁七月卖了收成,勒紧了裤腰带, 又借了相邻的钱拿来给曲仁科考做盘缠。
    不料进京的时候路上遇见了强盗,一大家子筹出来的盘缠都被抢了个一干二净, 这要是回去再来, 也要足足一个半月, 也就错过了时机。
    曲仁如今三十四岁, 再等不起三年了, 家中贫寒,也没有能力再为他筹集盘缠。正是绝望之际, 便晓得燕京慈安堂有大善人出了几千两银子特意拿来资助科考的学生。
    夫妻俩喜极而泣,忙来求助。
    阮呦和谢娉婷都起身迎她,林秀姑见两人衣着华丽,便有些不好意思了,她搓了搓手,一时不知道手上的谢礼还送不送得出去。
    阮呦过足了穷日子,哪里看不清她的神色,便浅笑着主动开口,“婶子手上抱着的是什么那上面的印花倒是新奇又好看。”
    林秀姑见她主动问起,紧张的神色微松,恭敬地回道,“这是我家婆婆自己在家中纺的布,用去岁积攒的棉花纺出来的, 咱们乡下人都穿的是麻布,棉布精贵,原是想着若盘缠不够便去集市与人换些银钱试试,如今有两位姑娘的帮忙,我那当家的银钱够使了,便想着将这布送给二位姑娘。”
    说罢,她搓了搓手,“这是浑家能拿出来最好的物件了,还希望二位姑娘不要嫌弃。”
    阮呦抿唇笑,露出脸颊的梨窝,显得温婉可人,她伸手接了过来,细细地看。
    林秀姑的情绪不自觉就放松了下来。
    这匹布织得细密牢实,比起市面上的布丝毫不差。
    阮呦想着一件事。大明乡间,百姓在耕种的时候总会分出四分之一的地来种棉麻这样的农作物留给己用,家里有纺织机的会自己给一家子做衣裳,虽说做工粗糙,但甚在能穿。
    家里没有纺织机的会拿着种出来的棉麻去寻邻居,花个加工费请人帮自己织布,或者是将作物卖了,去市面上买布。
    但地方的富商或者是官府会派人去收购棉麻作物,然后在自己建的纺织厂里统一制造布匹,再放到市面上去卖,这样大规模的集中生产能将价格抬好几倍,所以市面上的布匹很贵,仅次于笔墨纸砚。
    这才会出现农家里一件衣裳穿三代的事项。
    若是农家百姓家家户户都能有台织布机就好了,一台织布机十几二十两银子,要织造有花样的很难,但要织造简单的却很容易,不需要半个月就能学会。
    只是十几二十两银子对于年年都在为了温饱而奋斗的农民来说,真的是一笔巨款了。
    阮呦想着看那几家布匹店铺账簿的事,她原本还以为盛瑛说不赚钱是开的玩笑话,后面才知道,那些铺子是真的不赚钱。
    每季度铺子都会派人去江南订购布匹,但一匹最差的麻布成本也要六十文钱,加上人力和车费的额外花销,平摊下来一匹布就得要个七十五文本钱。卖出去是两百文的价格卖。
    看价格似乎有得赚头,但事实上,一个平民之家一年到头可能也就除夕大年才会买上一两匹布,因为实在太贵了。
    且有的时候甚至江南原布厂家恶意抬价,铺子进不了货。
    阮呦想着江南的事,要是那真的起了祸乱,到时候燕京的铺子怕是进不了货了。
    阮呦暂且将心底的想法压下,请了林秀姑坐下,“这布匹的手艺很好,比起市面上也不会差的。林婶子从衢州来,我记得你们那是在东北地儿,可种了棉花”
    “家家都留着地呢,这年头棉花矜贵,能换银钱,只是谁也不知道它能值钱到什么时候,所以更多的还是种的粮食,棉花出产后也就卖了。”林秀姑听她叫一声婶子,心底微热。
    谢娉婷弄不清楚阮呦怎地跟林秀姑拉扯起家常来,不过她也并不打断,只从旁听着。
    “那你们种一亩棉花能卖多少银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绣春刀与绣花针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带带带太监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带带带太监并收藏绣春刀与绣花针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