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玉成拎着新收到一千六百多枚铜钱, 到银楼买了根梅花簪。
    这簪子是纯银打造, 一端光润圆滑, 一端打了一大两小三朵梅花。虽然分量不重,才三钱左右, 但格外精巧别致。
    顾玉成一眼看中,不甚熟练地砍了价后, 就拿出一千零五十文将其买下,装到雕有梅花纹样的榆木盒子里。
    他要把簪子送给王婉贞。
    顾玉荣年纪小, 父亲去世时什么也不懂, 虽过了段艰难日子, 现在也忘得一干二净,每天乐呵呵的。他不是原身,自然没有那般感情,还每天出门在外, 不是上班就是上学。
    整个家里, 只有王婉贞为顾大河的不幸罹难悲痛,偏又没有可诉说的人,只能在日复一日的劳作里消磨。
    现在手头宽裕了, 正好买个簪子让她开心一下。
    顾玉成这般想着, 又买了一小袋白面,还在街口小摊上买了三根冰糖葫芦。
    他现在看着还是瘦,但长了个子,力气大了许多,肌肉也结实起来, 一只手就能轻松拎起三十斤白面,再也不用怀念小毛驴了。
    本来还想买棉花,但他看不出好坏,又不认秤,只好作罢,回头让王婉贞再来买。
    到家后,顾玉成先把面放好,将糖葫芦给了顾玉荣,然后才把梅花簪拿出来。
    王婉贞的眼睛一下就红了,爱惜地摸着簪子,好半晌才舍得戴到头上。
    开春的时候,顾大河说要给她买个簪子,还说已经悄悄攒了几十文钱,年底肯定能买上。结果没到年底,人就走了。
    这是夫妻俩的悄悄话,儿子定然不知道,她也从没提过。
    想不到今天收到了儿子买的银簪王婉贞一时百感交集,躲到自己房间掉了会儿眼泪,再出来时已重新梳了发髻,簪子插在鬓边,整个人都透着松快。
    顾玉成道“娘,这样挺好看,以后我再给你买新的。”
    顾玉荣开开心心地啃着糖葫芦跟上“或阔”
    王婉贞一时心头熨帖,热乎乎地像揣了个炭团,她端出针线筐,一边给顾玉荣缝新衣服,一边道“你大堂哥成亲了。”
    顾玉成一愣“顾明祖成亲了”
    “你这孩子,哪能这么叫人”王婉贞说了他一句,垂下眼道,“就是前天的事儿。名祖娶的是马员外家的闺女,也在县城里,就是跟咱们掉了个角儿。我那天去秀坊找活儿做,正好碰到迎亲的队伍。”
    吹吹打打的,好不热闹。
    王婉贞继续道“这么大事儿,你奶奶和大伯他们,谁也没跟咱们说一声。我本来想着就不告诉你了,今天想想不对。反正你早晚是要知道的,还是先知道的好。”
    顾玉成“”
    他每天两点一线,还真是不知道。
    怪不得这两天王婉贞有些消沉,原来还有这桩事。
    此时的人们重礼,尤其是婚丧嫁娶这种大事。然而长孙成亲,吕老太太一家连托人捎个话都没有,这做派跟断亲没两样。
    这样也好,就当省了一笔份子吧,连将来顾大富成亲的那份也一并不用出了。
    休沐过后,顾玉成正式开始学做文章。
    自从前朝废除诗赋,改考经义以来,作文就成为科场最重要的技能。本朝以来,文章制艺越发成熟,那格式也就日益固定,开篇必要破题,破题之下接题,然后是承题,再转入起讲。
    起讲之后才是文章的核心内容,也就是后世熟悉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最后做个大结。
    顾玉成对这个体裁并不排斥,不就是总分总的议论文嘛,只是中间的“分”要求每句对偶两两排比,只要吃透经义内容,还是能写出来的。
    然而刚做完一篇就被顾仪训了“你看看你这破题,破得离题万里亏你还能一路写下去。”
    而且写得一气呵成,文采斐然,真叫人不知说什么好。
    这次的题目是“无以为也”,出自论语子张。说的是有人诋毁孔子,然后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顾玉成从整段话出发,最后写的是先贤不可被诋毁,概因其品德光辉如同日月。为了向圣贤学习,需要如何如何修身养德,才能无惧诋毁。
    中间修身养性的部分用典频繁,文字平实,一口气读来如流水奔泻,酣畅淋漓。
    “可惜破题差强人意啊”顾仪叹了口气,旁征博引地把这段话讲了一遍,然后才道,“这是宝华九年的会试题目,当年有御史上奏,言僧道日益为患,要求天子遣散僧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农家子科举养家(种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当归矣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当归矣并收藏农家子科举养家(种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