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高继宣不似单纯玩闹, 而是以一种正经得近乎虔诚的态度,小心翼翼地抚了抚陆辞用过的文房四宝,又受宠若惊地在那张木椅上坐坐的架势时,狄青不禁侧过头去, 同面无表情的杨文广小声讨论道“我怎不知舜举如此敬重公祖”

    在秦州的陆宅时, 高继宣不仅参观过陆辞的书房, 还隔三差五地借书去读,那时只见在人前敬重, 可不见在人后也这般尊崇。

    “舜举所说的想沾才气,想必是真的。”杨文广压低了声音,无奈回道“他怕是在亲身下过制科阁试的场后, 方知能在贡举中连夺三魁的三元名头,究竟有多难得罢。”

    未亲自下过场, 是不知考题能难到什么程度的。

    高继宣受了制举阁试的那论题刁难,再想着连中三元的陆主考, 自是只剩下满满当当的敬畏和佩服了。

    狄青微微蹙着眉, 看抚摸完公祖的书房物件, 红光满面的高继宣终于心满意足地出来, 正寻思着设法送客,柳七就笑眯眯地又来帮倒忙了。

    他冲狄青飞快一挤眼,旋即笑着招呼道“你们考了这整整一日,实在辛苦, 我命人去樊楼叫了一桌宵夜, 一会儿来小酌一场”

    “且不说御试, ”看柳七一副好心要留自己这几位友人过夜的架势,狄青无可奈何地出来劝道“武试未过,怎好过好庆功柳兄实在不必费心了。”

    “若连你们的弓马武艺都不得过关的话,那今科就注定无人得中了。”柳七对他们可谓信心满满,当场潇洒一挥手“况且武艺考不是在十日之后么青弟这般猴急,看来还是得向摅羽学学何为劳逸结合、松弛有度啊。”

    狄青“”

    连柳七自己都没意识到,他只要一将陆辞搬出来,就能狄青的嘴给结结实实地堵住了。

    话虽如此,柳七也绝非毫无分寸之人,仅叫了些不醉人却能解馋的新米酿,又摆了一桌子可口小食垫肚子,而免了大醉伶仃的尴尬。

    四人围着圆木桌小酌一阵,就听高继宣抱怨道“这回制科连考六道策论,写得手筋酸痛不说,实在摸不准考试官的喜好啊。”

    过往令人心照不宣的是,包括武举在内,但凡涉及时务策略的论题,通篇皆以仁义贯穿,结论是清一色的偃武修文,以德服人,却兵家之图书。

    这种全然有悖于兵家锐气的儒家温雅,显然不对高继宣等血气方刚的衙内的脾气,也是他们对科考不屑一顾的原因。

    但这回出的将科考题,却是无一不充斥着鲜明的务实色彩,主题也与现实紧密相扣不是问在边防时务,便是要求针对当前西北形势进行分析和提出御敌对策。

    这也是令陆辞当时吃了不小的一惊的原因他着实没料到,其他考试官们如此擅长揣测官家心思,竟顺道把他想出的题给悉数囊括了。

    这种类型的问目,让在秦州服役数载、既亲身上过战场、也做过杂务的狄青等人如鱼得水之余,也叫围绕着往年制科以及文、武举题来练笔的一些士子,彻底看傻了眼。

    他们要么久居京中,要么苦读文举参考书目去了,哪儿会知晓边陲城镇的备战事宜

    实在无法,他们只有凭常理推断,一路摸索着往下写了。

    但即使占了有切实经验的便宜,高继宣还是忧心忡忡“陆节度自不用说,定是旗帜鲜明的主战一派;但其他考试官可就难说了,保不准都是主和的呢”

    应举者最怕的,往往不是自己的才学不足,而更多是害怕迈入阅卷考官雷池,让考卷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惨结果。

    写得再好的主战策,落到主和一派的阅卷人手里,能有什么好果子吃

    而要是为了逢迎主和的考试官,就昧着良心写一篇与真实所想背道而驰的文论的话高继宣自认要有这本事,早考文举去了。

    哪怕真费了这么一般周折,卷子最后得来到主战的陆辞手里,也决计得不到多好的名次。

    “唉,实在难办得很”

    高继宣哀嚎一声,无力地趴在了桌上。

    知晓一点内情的考生们为难得很,而在之后几日里忙于阅卷的诸位考试官们,也碰上了不少闹剧。

    因参举者良莠不齐的缘故,于大多数中规中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试策中,还混入了一些另辟蹊径,让考试官们哭笑不得的答题。

    当陆辞头回看到时,当场就被逗笑了居然还有畅谈阴阳书中风脚、望云、遁甲之术,正儿八经地将其与行军作战联系一起的。

    在试题上大谈特谈那奇门遁甲之术

    这答者怕是太落时了,以为自己还活在好这神神叨叨的调调的真宗朝吧。

    陆辞嘴角微微一抽,大笔一挥,毫不犹豫地予以了黜落。

    相比起赴贡举解试的热闹,制科既为赵祯继位以来头回开科,主持的还是陆辞这么一位年纪过轻、在不少人眼里为简在帝心的官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升官发财在宋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放鸽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放鸽子并收藏升官发财在宋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