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陪宣和帝时常留大臣用饭, 而且对大臣时,只要不随便惹怒他, 他也大都是假以辞色的。可自从越国公起复进京之后,宣和帝对越国公的关注似乎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

    朝臣们自然都不傻, 宣和帝就算只是挠个痒, 他们都要琢磨出好几种可能是不是最近哪里又有流寇作乱了还是说那些前朝宗室的子嗣又蠢蠢欲动了

    如果说大家一开始都觉得宣和帝对墨珣另眼相待的话, 那么时间一长他们也慢慢琢磨出味儿来了就算不是墨珣, 是赵珣、王珣、李珣, 只要谁越国公认下的,那宣和帝都会像这样对他另眼相看的。所以宣和帝的目的可能不是墨珣, 还是越国公才对。

    此时御史丞被派到建州去了, 那么整个御史台最大的就是师明远这个御史副丞,这不就等同于是将越国公原先的职位还给他了吗

    那么宣和帝自打登基以来对师明远的态度都不算亲厚, 就连当初师明远上奏去职请求回乡丁忧时, 宣和帝都是巴不得让他赶紧滚蛋的怎么区区三年时间,宣和帝就改变主意了还是说这三年之内发生了什么是他们所忽略掉的吗

    为期一个月的围猎结束之后,宣和帝与内命夫及翁主们便都留在行宫避暑。原先宣和帝曾私下里同越国公提过的, 要让几个皇子都到地方上去历练的事情也在朝会上提出来,交由其他的大臣拟定方案。

    越国公这人嘴巴严实得很, 宣和帝只是私下里同他说说的话, 只要不是已经宣布出去、板上钉钉的,他绝对不会透露分毫。几次三番有人来打听情况, 都没能从越国公口中听到任何消息。越国公也只说是宣和帝对自己这么些年才认个干孙子有些好奇罢了

    朝臣们初时听到“将皇子派到地方上历练”的时候, 第一反应便是出言反对。不过这回宣和帝竟也没有生气, 而是端坐着等他们吵吵完。这时,有些大臣便觉出味儿来了,宣和帝的意思很明确要么,让皇子们去地方上历练,以政绩来定储君;要么,你们就别跟朕提什么立储一事。

    宣和帝让侍御史将此事告知朝臣之后,也给了他们时间,让他们下去讨论,自己则不多说什么,以免让人误以为自己有所偏颇。

    朝臣们此时也不再揪着宣和帝这个提议是否合理了,而是开始探讨哪个皇子该到哪个地方去了。毕竟“到地方上历练”,那地方也有好坏之分。若是被分配到那穷苦的地方,自然是更辛苦些。

    内命夫们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到那种地方去受苦,能当上内命夫的,在朝中都是有些人的。正巧此时是在围场之中,规矩没有宫里那么严苛,想见见自家的亲人只需要同皇贵君说上一声,得了皇贵君的首肯便成。

    宣和帝的议案一经提出,皇贵君自然也知道了,而内命夫们此时这么急吼吼要见家里人,他当然也知道是为了什么。能不能见,让不让见,他尽可以自己拿主意。既然这些皇夫们都说是许久未见家人,那便按宫中的规矩来,每个品阶多长时间能见外命夫那都是有定额的,不可能因为到了围场就将宫中的规矩废了。

    历练一事不可否,这已经是宣和帝变相与朝臣做出让步了。

    连着几天朝臣都在吵吵这个事情,宣和帝权当没听见,御史们收到的来自朝臣们的折子也是多如牛毛。然而历练一事,宣和帝只在行宫里提,地方上的那些人就算已经知道了消息也只能干着急,不敢随便递折子探宣和帝的口风。地方官员与皇子们都没有接触,不知道皇子们的脾性,担心惹怒了皇子只是一部分,万一这位皇子大张旗鼓想要闹出点什么动静,开始整顿的话,那就麻烦了。

    “各位爱卿也都想了这么多天了,也是时候拿出个章程来了吧”原先是朝臣们催着宣和帝立储,现在反而是宣和帝催着朝臣们拿出个章程来。哪个皇子到哪个地方去,又要安排什么职位,这些都有讲究,哪能这么快就讨论出来。更何况,大家目前尚都还维持着表面上的和谐,若是谁先开口,那必定会沦为众矢之的。

    政绩考评哪是一朝一夕的事,按朝臣的考绩来算,三年一考,等到皇子们回京,那可都是三年后的事了

    “启禀皇上,此乃大事,需得谨慎安排。”钱丞相不可能装聋作哑,这就先开口说了一句不痛不痒的,之后再由底下的人开口。

    宣和帝不觉有异,便点点头道“是得谨慎。”

    “启禀皇上,六皇子、七皇子与八皇子年纪尚小,若是到了地方,怕是适应不了。”

    “爱卿所言甚是。”宣和帝颔首。

    “启禀皇上,臣以为刘大人所言不妥。六皇子今年已有七岁,自幼便聪慧晓事,如何不能委派地方”

    宣和帝还是点头,不发表意见。

    紧接着大臣们就着六皇子的年龄到底适不适合到地方上去开始表达了各自的见解。因为不是在太和殿,宣和帝也十分随意,时不时还饮茶,等着这些大臣给他一个最终结论。

    这边有大臣说,六皇子七岁都能去,七皇子六岁怎么就不能去了不过是一岁之差罢了。

    那边就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渡劫老祖的科举官途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余缠缠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余缠缠并收藏渡劫老祖的科举官途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