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 为了筹备建小学校的事,卢思政带着韩安拜访了几位自己在平城的好友,取了一些民国时期小学校建校经验后,韩安结合后世的办学经验,列了章程, 写了厚厚一本策划书,交给他们审阅。
    这天, 梧桐树下, 石桌上, 四人围坐。
    卢思政,张柏舟刘青,一边翻阅韩安的策划书, 一边商谈。韩安则拿着画板画学校平面图以及各种功能楼的设计图,同时给另外三人解答一些问题。四人一边讨论一边修改, 气氛热烈又专注。
    到一段落, 仆人送来了几个食盒,都是某某姨娘和某某小姐为韩安准备的小食。
    刘青见此,脸色一僵。他看了一眼一边抱着画板,一边喝着某位姨娘送来的甜汤, 吃着某位妹妹做的糕点的韩安, 眼神飘虚而凌乱。
    卢思政对这个情况接受良好, 讲话的同时还不忘记把小食分给刘青和张柏舟。
    张柏舟摸摸鼓胀的肚子,好奇地看了吃了很久还没事人一样的韩安一眼,凑近他低声问:“宴阳, 你不撑吗”
    早饭刚过不久,就已经送过来三波了。前面盛放某两位姨娘亲手炖的鸡汤的盅子才刚刚吃空了撤下去。
    韩安喝掉一勺甜汤,满脸幸福地回答:“还好,吃零食,不是吃饭,不会撑。”
    在家里这几天,韩安整个人幸福得冒泡起来。
    每天穿着柔软顺滑舒适合体的丝绸面料,用着散发着清淡幽香的木质家具,吃着色香味俱佳的华国传统美食。
    母亲爱子如命将他的生活安排得妥妥帖帖,每个不经意的小细节,都透着她无微不至的关爱呵护,目光所及都是恭敬温驯的仆人,还有一群温柔体贴的姨娘和美貌如花的姐姐妹妹,时不时送汤送糕点送衣服鞋袜过来,制造一些小惊喜小温暖。
    这到底是什么神仙日子。
    要不是没人替他洗脸喂饭穿衣脱鞋子,他简直要怀疑自己是来做皇帝的了。
    虽然姨娘和姐姐妹妹团人数实在太多,送的关爱和呵护也太多。但即使是甜蜜的负担,他还是觉得甜蜜幸福更多一些,心里是愉悦的。
    张柏舟问:“宴阳,以往你在家里过的也是这般日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那你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最初是如何过渡的”
    刘青也沉默地目光移向韩安。嘴上没说,其实他心里对韩安好奇死了。
    忧劳可以兴国,逸郁可以亡身。
    韩家给韩安营造的,是这样奢靡安逸,鲜花以及仆从环绕的生活,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生活细节看似普普通通却无一不精致。其实生活富贵还好,关键是长期被一大群仆从和年长的女性包围。
    这样的生活,养出不知人间疾苦的能人是人间幸运,养出风花雪月赋诗作曲的才子是惊喜,养出软包绣花枕头是常态。
    但它偏偏养出了韩安这样的人,文风清正,大气通透,好像可以上马下马治国,放下书本,也能卷起裤腿,赤着脚在黄泥地里耕种。
    他很想知道,在这样舒适安逸使人堕落的环境里,韩安是怎么笔直生长,一点没歪的。
    其实张柏舟想问的应该也是这点,但教养使然,他无法开口直接将自己的问题直接问出来,便换了个问法。
    对于这点,韩安没法回答,总不能说他和原主不是同一个人吧。他摸摸鼻子,故意当做不知道张柏舟的言外之意,只回答他表面的问题:“家里虽然对安宠爱有加,但该做的还是让安做的,所以独立生活的基本能力,安是具备的。一开始也许会不习惯,适应了就好。”
    虽然原主和韩安区别很大,但是原主确实很直,没歪。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原主居然没长歪,这点太让韩安惊奇了。
    是的,原主在韩家的日子也是这么过的,鲜花环绕,在浓浓的关爱下长大。
    不过这几天相处下来,韩安还是敏感得察觉出大家对自己和原主是有区别的。比如那群姨娘和姐姐妹妹,对原主除了喜爱还有宠爱,是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亲人之间的相处,对自己,除了喜爱亲近,还有一分克制,像是敬。如果说原主在家里说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宝贝蛋,那自己就像是华光汇聚于一身的太阳。
    至于宝贝蛋为什么没长歪,也是因为乖。因为乖,所以一开始只娇不纵;因为乖,所以后来会听话改掉娇气的点。说到底还是因为最初对他性格的塑造。只能说韩父韩母都是神人,敢把孩子放在这样的环境里,然后还能把局面把控得很好,没让结果出现太大的偏差。
    卢思政将一块糕点咽下去,问张柏舟和刘青:“明天是平城女子学校建校一周年庆典,你们要过去看看吗”
    张柏舟眼睛一亮:“平城居然有女子学校”
    卢思政点头,给他们讲解情况:“平城有三所建成的高等学校,平城大学,平城师范学院,平城女子学校。平城大学民国五年建校,平城师范学院民国六年,平城女子学校民国七年也就是去年刚刚成立,三所都是新学校。不过平城女子学校开校的时候,学校很多地方都没有完工,半年前幸得岳父大力资助,才能在建校一周年之前竣工。所以这次学校特地给岳父发了邀请函,邀请他参加庆典。然而岳父外出还未归来,安弟又长期在国外,刚刚回来对国内情况不熟悉,所以岳母嘱咐我代表韩家去参加庆典。正巧的是我还有两个好友也在女子学校任职,我打算带安弟去看看,也许能通过他们的引荐,结交到对建小学校比较有心得的朋友。”
    韩安静静听卢思政说完,抬头问:“柏舟和刘哥要去看看吗”
    张柏舟当下点头,笑的很开心:“当然要去,建校周年庆典,我还没参加过呢。”
    刘青点头。
    作为本地数一数二的大户,三所学校建校之初,韩家氏家族从上到下、老老少少,捐钱捐地,为本地的教育事业尽心尽力。这都不够,有精力有体力的,还把自己捐出去当老师或者当学生,身体力行成为拥护学校向前走的一名名生力军。
    韩安的父亲韩秋深,是一个只对生意感兴趣的普通商人,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崇高的理想,老实本分中规中矩,不喜欢舞文弄墨也不追逐什么虚名,只保留了一点点做善事的喜好。平城建学校,全城上下都很兴奋,他也开心。兴校重教,能泽被后世、惠及乡民,是头等善事。于是他习惯地将自己做好事的喜好,从普通善事,扩散到了教育事业。
    家族中,不论是已经把自己捐给学校的年轻人,还是有心无力只能天天怀着对知识的敬畏之心用热切的目光望着学校方向的老年人,都对韩秋深的这个爱好给予非常有力度的鼓励支持和督促,包括但不限于,侄子侄女上他的商铺给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民国文化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寒山枝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寒山枝并收藏民国文化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