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拉赞助,堂弟到他的家里给学校老师学生求资助,堂兄拉着他参加各种学校相关人员举办的募捐会慈善会接触捐款机会,叔叔伯伯让他到家里给他上父辈的人生志向思想课。
从前,韩秋深虽然很大方地给了捐款。他虽然每次都捐了钱,却并没有家族里那群人的那份发自内心的狂热。其实在他心里给学校捐款和让自己的佃户工人全家温饱虽然有世俗等级的上区分,但带给自己心理上的舒适度却并没有什么区别。
直到这半年多来,韩安隔几天往家里寄一摞文章,他的心思才起了变化。
关于救国这件事,大街上,有很多人演讲,报纸上,有很多人发声。
韩秋深从前偶然听到了,觉得很有道理,也是心血澎湃,心里各种国强民富的渴望来回倒腾,但是很快又被残酷的现实打醒了。就像前面是一座迷雾笼罩的天堑,看不到一条能向前走的道路,它立在那里,国人在它面前犹如蝼蚁,撼动不了,翻越不了。
被打击多了,他不再一字一句去仔细体味,去沉浸在那些人的心情里,然后和他们一起陷入为信仰而战的绝望的疯狂里。他不再将热情投入到随处可见的狂热凌乱盲目的救国演讲和似是而非没有指出一条清楚有效的道路的救国文章里。他经营自己的生意,顾好自己手底下每一口人的肚子,力所能及地让自己周围更多的人能过好日子。
韩安寄回的文章不同。
韩安是他的儿子,他心爱的儿子。心思简单,但从小乖巧懂事。这样一个孩子,突然寄回来一摞惊天动地的文章。为人父的心情,又惊吓又骄傲又忧虑,他不止要一个字一个字看完,还要去听有见识的人给自己分析厉害。自己的儿子,能支持就一定要支持。
到处找人帮韩安掌眼,确定能支持之后,韩秋深做了所有能帮韩安自由发声的事情。然后开始去理解儿子的心情,儿子的信仰,去理解儿子写在文章里的所有思想所有道路。
就这样,韩秋深在文章里认识了一位安华先生,他心怀天下,对国人信心十足。他的真心,唤起人的斗志,他的思想,灌输给人信念,他的救国救民之道,教人有去战胜一切的勇气。他让人有勇气跟随他去夺回属于自己的尊严和自由。
他说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强国之基,培养人才,变人口大国为人才储备强国,是救国之路。他说强国需要动员所有力量,所有人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不管是农民还是工人,不管是官员还是商人,不管是成人还是小孩,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要让更多的人去学习和进步。他说人心就是力量,汇聚到一起能够撼动天地,可以让巨龙重获遨游天际的能力。
看完安华先生的所有文章,韩秋深整个人的心境都不一样了。他想,对,我们是有五千年历史的华国,有不死不灭的民族之魂和永远不败的信念,只要有一个华国人不心死,则华国不灭。虽然自己只是个普通商人,接触不到更高层次的机密核心,但是像发展教育像发展实业,这些他都接触得到,既然力所能及,那他愿意去做。
于是他去在这几所学校工作上学的兄弟子侄那里挨着听了他们的需求。
平城大学缺体育场建
图书馆书籍不够买,买回来捐
书买太多了放不下扩建把图书馆修得大大的。
平城师范大学教室不够用建。
什么,宿舍楼也不够用没关系,继续建
食堂经费不够韩氏农庄无限量供应五谷杂粮瓜果蔬菜和做菜好吃的厨房好手。
平城女子还没建完捐人捐钱。
学校太小了继续捐地,扩建,建大的,至少和平常师范大学一样大。
教学楼,宿舍楼,图书楼,体育馆,运动场,通通建一个都不能少
师资力量不够jua
额,韩秋深挥挥胖手,这个问题过。他不擅长,让有能力的人去想。
韩秋深这一番动作,惊动了当地乡绅土豪,和韩氏来往较多的人家纷纷上门打探,到底犯了什么罪孽,要掏空了家底建学校来赎。
被拜访的韩氏族人一肚子火气,却都不约而同闭着眼睛胡吹道:“韩秋深菩萨心肠,平日里慈幼养老,赈穷恤贫,宽疾安富,他缺过哪一样。遇上天灾,佃户收成不好,他哪次没有免租赠粮。而且他每隔十年大规模做一次善事,替后人积福,是习惯。二十年前铺桥修路是独资,十年前建六所幼慈院也是独资。他经营有道,家底丰厚,现在身家比十几年前何止十倍,做慈善比以往大手笔了些很正常。今天他独自一人承担半个女子学校的建校费用,是通过前面十年的积蓄。虽然吃力,也没到伤到元气的地步,还可以承受。而且国家危难之际,为国为民,能腾出一分,大部分人都会紧紧裤腰带再拿出两分。教育一事,事关国计。平城女子学校建校半年却受限于资金人力物力等问题,迟迟未得竣工。种种原因综合之下,他独自出资补齐建校资金的心情,也不是不能理解。”
靠着这些说辞,韩氏家族的人半软半硬将访客打发回去。
韩安、张柏舟和刘青对这些内情自然不是很了解。听卢思政说学校得到韩安父亲的资助才能在一年内竣工,都以为是所规模不大的学校。所以隔天驾车来到学校,围着学校红墙行驶很久才来到大门时,三人都惊呆了。
张柏舟透过车窗望着学校庄严气派的大门,惊喜道:“这么小的平城,居然有这样一所不亚于一流城市大学建筑规模的女子学院。太让人惊讶了。”
刘青点头,正色沉声附和:“看来本地的政府和乡绅们,都很重视教育。”
后世韩安的年代,所有人都上学。学生多,学校就建得大。这所学校,有他高中学校一个校区的规模,对他来讲不算大的离谱。他惊到的是这所学校占地面积几乎有韩府的一半大,重点是韩府都是平房,这学校都是楼房,盖这样一所学校,花费是相当大的。卢姐夫不是夸大其词的人,他说辛亏韩安父亲大力支持才能竣工,那韩安父亲的贡献对学校来讲就是很大力度的支持了。
所以,他爹,好像太有钱了点。
韩安是真的惊到了。
他以为他爹,只是个普普通通,靠田地收租过日子,顺便做了一点生意的土财主。韩家不像大土豪,怎么看都是一般般富户,不论原主的记忆里在家里怎么样,至少原主在米国的时候,生活就过得挺简朴的。
作者有话要说 明天我给你们发红包。
从前,韩秋深虽然很大方地给了捐款。他虽然每次都捐了钱,却并没有家族里那群人的那份发自内心的狂热。其实在他心里给学校捐款和让自己的佃户工人全家温饱虽然有世俗等级的上区分,但带给自己心理上的舒适度却并没有什么区别。
直到这半年多来,韩安隔几天往家里寄一摞文章,他的心思才起了变化。
关于救国这件事,大街上,有很多人演讲,报纸上,有很多人发声。
韩秋深从前偶然听到了,觉得很有道理,也是心血澎湃,心里各种国强民富的渴望来回倒腾,但是很快又被残酷的现实打醒了。就像前面是一座迷雾笼罩的天堑,看不到一条能向前走的道路,它立在那里,国人在它面前犹如蝼蚁,撼动不了,翻越不了。
被打击多了,他不再一字一句去仔细体味,去沉浸在那些人的心情里,然后和他们一起陷入为信仰而战的绝望的疯狂里。他不再将热情投入到随处可见的狂热凌乱盲目的救国演讲和似是而非没有指出一条清楚有效的道路的救国文章里。他经营自己的生意,顾好自己手底下每一口人的肚子,力所能及地让自己周围更多的人能过好日子。
韩安寄回的文章不同。
韩安是他的儿子,他心爱的儿子。心思简单,但从小乖巧懂事。这样一个孩子,突然寄回来一摞惊天动地的文章。为人父的心情,又惊吓又骄傲又忧虑,他不止要一个字一个字看完,还要去听有见识的人给自己分析厉害。自己的儿子,能支持就一定要支持。
到处找人帮韩安掌眼,确定能支持之后,韩秋深做了所有能帮韩安自由发声的事情。然后开始去理解儿子的心情,儿子的信仰,去理解儿子写在文章里的所有思想所有道路。
就这样,韩秋深在文章里认识了一位安华先生,他心怀天下,对国人信心十足。他的真心,唤起人的斗志,他的思想,灌输给人信念,他的救国救民之道,教人有去战胜一切的勇气。他让人有勇气跟随他去夺回属于自己的尊严和自由。
他说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强国之基,培养人才,变人口大国为人才储备强国,是救国之路。他说强国需要动员所有力量,所有人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不管是农民还是工人,不管是官员还是商人,不管是成人还是小孩,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要让更多的人去学习和进步。他说人心就是力量,汇聚到一起能够撼动天地,可以让巨龙重获遨游天际的能力。
看完安华先生的所有文章,韩秋深整个人的心境都不一样了。他想,对,我们是有五千年历史的华国,有不死不灭的民族之魂和永远不败的信念,只要有一个华国人不心死,则华国不灭。虽然自己只是个普通商人,接触不到更高层次的机密核心,但是像发展教育像发展实业,这些他都接触得到,既然力所能及,那他愿意去做。
于是他去在这几所学校工作上学的兄弟子侄那里挨着听了他们的需求。
平城大学缺体育场建
图书馆书籍不够买,买回来捐
书买太多了放不下扩建把图书馆修得大大的。
平城师范大学教室不够用建。
什么,宿舍楼也不够用没关系,继续建
食堂经费不够韩氏农庄无限量供应五谷杂粮瓜果蔬菜和做菜好吃的厨房好手。
平城女子还没建完捐人捐钱。
学校太小了继续捐地,扩建,建大的,至少和平常师范大学一样大。
教学楼,宿舍楼,图书楼,体育馆,运动场,通通建一个都不能少
师资力量不够jua
额,韩秋深挥挥胖手,这个问题过。他不擅长,让有能力的人去想。
韩秋深这一番动作,惊动了当地乡绅土豪,和韩氏来往较多的人家纷纷上门打探,到底犯了什么罪孽,要掏空了家底建学校来赎。
被拜访的韩氏族人一肚子火气,却都不约而同闭着眼睛胡吹道:“韩秋深菩萨心肠,平日里慈幼养老,赈穷恤贫,宽疾安富,他缺过哪一样。遇上天灾,佃户收成不好,他哪次没有免租赠粮。而且他每隔十年大规模做一次善事,替后人积福,是习惯。二十年前铺桥修路是独资,十年前建六所幼慈院也是独资。他经营有道,家底丰厚,现在身家比十几年前何止十倍,做慈善比以往大手笔了些很正常。今天他独自一人承担半个女子学校的建校费用,是通过前面十年的积蓄。虽然吃力,也没到伤到元气的地步,还可以承受。而且国家危难之际,为国为民,能腾出一分,大部分人都会紧紧裤腰带再拿出两分。教育一事,事关国计。平城女子学校建校半年却受限于资金人力物力等问题,迟迟未得竣工。种种原因综合之下,他独自出资补齐建校资金的心情,也不是不能理解。”
靠着这些说辞,韩氏家族的人半软半硬将访客打发回去。
韩安、张柏舟和刘青对这些内情自然不是很了解。听卢思政说学校得到韩安父亲的资助才能在一年内竣工,都以为是所规模不大的学校。所以隔天驾车来到学校,围着学校红墙行驶很久才来到大门时,三人都惊呆了。
张柏舟透过车窗望着学校庄严气派的大门,惊喜道:“这么小的平城,居然有这样一所不亚于一流城市大学建筑规模的女子学院。太让人惊讶了。”
刘青点头,正色沉声附和:“看来本地的政府和乡绅们,都很重视教育。”
后世韩安的年代,所有人都上学。学生多,学校就建得大。这所学校,有他高中学校一个校区的规模,对他来讲不算大的离谱。他惊到的是这所学校占地面积几乎有韩府的一半大,重点是韩府都是平房,这学校都是楼房,盖这样一所学校,花费是相当大的。卢姐夫不是夸大其词的人,他说辛亏韩安父亲大力支持才能竣工,那韩安父亲的贡献对学校来讲就是很大力度的支持了。
所以,他爹,好像太有钱了点。
韩安是真的惊到了。
他以为他爹,只是个普普通通,靠田地收租过日子,顺便做了一点生意的土财主。韩家不像大土豪,怎么看都是一般般富户,不论原主的记忆里在家里怎么样,至少原主在米国的时候,生活就过得挺简朴的。
作者有话要说 明天我给你们发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