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寒门士子入院,当即被金谷园的奢华所深深震撼。
    他们地位低贱,可是从来没有入过金谷园的,此番过来,一见之,顿时如刘姥姥入了大观园一般。
    首先是入园之前给数百人一人五十钱,这便不是寻常人家都能做出来的事情。
    广元侯,果真是财大气粗。
    现在看到这金谷园的布置,那更是惊诧得连牙齿都快掉下来了。
    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
    后院墙下,清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院中甬路相衔,山石点缀。整个院落富丽堂皇,雍容华贵,花团锦簇,剔透玲珑,后院满架蔷薇、宝相,一带水池。
    当真是豪府风采。
    只是入园,众人便迫不及待想要做广元侯的人了。
    一如当年曹操感叹袁绍冀州大本营宏伟无比,难怪有如此多人归附一般。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句话当然没错,但是也有另外一个俗语。
    酒香也怕巷子深。
    俗人,最终还是更多一些的,便是主父偃那般人物,尚且如此,况乎他人
    “诸位。”
    寒门士子入门,像是被院中的景色震撼,还在震撼的时候,却是见到一个儒士打扮的人在高位开口说话了。
    “广元侯招贤,第一考,乃是明经。”
    这个儒士打扮的人,自然就是张宾了。
    张宾说完话之后,当即有十个庄卫搬出十个巨大木板出来,上面张贴纸张,写的全是经学内容。
    所谓之明经,是在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在唐朝的时候,明经与进士二科为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唐代的“明经”科试帖经,以通经比例决定等第。
    明经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考试之法,先贴文,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王生所搬照的,就是唐朝的科举制度。
    十经中,礼记、春秋左传称大经,毛诗、周礼、仪礼称中经,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称小经。
    通二经者,通大经一部加上小经一部,或取中经两部;通三经者,大、中、小经各一部;通五经者,大经、小经皆须通。
    科目则由举子自选。
    另外,孝经、论语是必考课目,有时还加试老子、尔雅。
    当然,此时木板上张贴的内容,没有这些。
    张宾之所以出来,是对王生的这个选举方法感到十分惊奇。
    不仅仅是惊奇,简直就像是给他开启了新时代的大门。
    这选人,居然还能这般
    王生所说之明经,虽然与汉武相同,但其中不同之处,又太大了。
    汉武帝的举明经,是察举制,这更像是选人制,自己选人。
    若是天下都用这般方法
    张宾只是一想,便觉得若是如此的话,那当真是天下英才,都会网罗过来。
    但是张宾心中震撼只是持续了一小会而已。
    很快他便明白,这个方法虽然好,但恐怕是不能推广实行的。
    因为现在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是足够优秀的了。
    即便是不够优秀,有这个世家,有朝廷官吏,乃至于宗王在,都必不可能让这所谓的明经制实行的。
    再者说,这主公想出来的办法,再如何选人,最后还是要选到世家的人。
    世家的士子,比之寒门的士子,还是要优秀太多太多了。
    因此。
    在张宾看来,王生的想法虽然很好,但却是不实用的。
    “明经准备一个时辰,之后诸位挑选经问大义十条,写明左伯纸上,有完这句话,张宾旋即退出大院。
    而张宾的话一说完,大院中顿时一片哗然。
    明经。
    十问
    这种考校,他们是之前没有想过的。
    其中很多人心中,以为王生要考察的是清谈之辨,亦或者是三玄之问,毕竟广元侯最善于清谈,又有鬼神之辨。
    最不济,应该也是考校诗赋文才,如此,怎么变成明经了
    这时代真正习明经的,原本就不多,尤其他们这些寒门,一个个削破了脑袋往里面钻,更是如此了。
    “诸位,还是快些看罢,选十问经义,一刻钟后可是要各自入房间撰写了。”
    刘勇在这个时候适时提醒。
    这些寒门士子恍然大悟,当即去木板看经义。
    木板是巨大的木板,上面誊写着各种经义内容。
    礼记、春秋左传、毛诗、周礼、仪礼、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有看过些许书籍的,当然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
    好在周易也在其中,也让众人心中微微舒了一口气。
    最不济者,也可选周易。
    也有一些水平极低的人,如今看到如此多平时都见不到的书籍,眼中当即就露出求知的模样,恨不得当场将这上面撰写的所有内容都吸纳进脑海里面。
    这个时代,书籍可是珍贵事物。
    也是世家为何能够保持长盛不衰的原因。
    世家垄断了知识。
    “一刻钟到。”
    刘勇一声呼,那些士子当即在刘勇的指挥下,到大院的各个房间写出自己的见解。
    便是有些极想要看书的人,也不得不忍痛割爱了。
    在得到广元侯的认可与这些书籍之间,很显然是得到广元侯的认可更加重要了。
    若是得到了广元侯的认可,这些书籍还会差
    铛
    一声钟响,开始计时了。
    金谷园高楼上,可以将安置上百寒门士子的大院尽收眼中。
    此时的王生便站在这高处上。
    明经明经。
    可惜在这个时候,科举制没有土壤,不然的话,比之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自然是要好太多了。
    王生是学历史的,自然没有如常人一般对科举制有偏见。
    实际上,科举制是利大于弊的。
    要评价科举制度功过,自然需要了解科举制度形成之前的人才选拔制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汉冠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雨落未敢愁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雨落未敢愁并收藏汉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