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启程 (1/2)
义忠亲王带着苏雪香离开了。
童谦益和孟秋白、史遇农和李越娘并童氏子弟大多都留了下来。江南官场官员三去其二,职位空缺极多,童谦益打头,几乎所有人头上都被戴了顶“代理”的乌纱帽。
倒也不是皇帝太小气,不愿意论功行赏。实在是自来官场的位置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更别提江南膏粱富饶之地了,历来都属派系必争之地。
朝堂上,对于如何处理那些贪官污吏,因为皇帝和义忠亲王态度都十分坚决。又有童谦益扮演的义忠亲王遇刺之事在前,月老庙还出现了大量,再加上庞繁也愿作证他手下确实有一队弓箭手携带兵器私自离营。
当初天玑换人的时候,还留了一手,给这些人下达了假命令。结果就有几个消息闭塞又胆大包天的愣头青持箭闯了总督私宅。一场火拼之后,愣头青们当场死了大半不说,还被总督亲卫活捉了送上京城。两下里相印证,周廉等人罪上加罪。
再有就是,大皇子那边到底没死心。被义忠亲王亲自写信借“擅长驭马的车夫一用”后,大皇子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指使手下一个一直隐藏在巡盐御史衙门的小吏咬出林如海其实是贪腐大案中的漏网之鱼,他府中还藏有盐井和铁矿图纸云云。
贾敏和林如海就等着这一招呢
林如海听说自个儿被参了,立时上折子自辩,声泪俱下地剖白自己的忠心。还表明身正不怕影子斜,敞开中门,欢迎皇帝派人来“抄”家。
于是,皇帝真的下令查抄林府。
当那小吏气势汹汹带着朝廷官兵冲进林府时,只看见林如海、贾敏和黛玉、童毅四个人两两一组正放风筝呢
小吏气得不行,跳脚大骂林如海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不尊重命官云云。
因着放风筝,跑出了一身细汗,小脸蒸得红扑扑的黛玉,歪着头打量了小吏半天,十分天真无暇地问林如海道“爹爹,官服不是从绿袍起的吗还有灰溜溜的命官朝服啊”
那小吏只是个吏胥,根本不入流,不是官员,自然没有官服。此刻他不过狐假虎威,被黛玉一语戳破,恨得两眼翻白,鼻孔呼呼出气。
偏偏黛玉只是个孩子,又纯属好奇,还是顺着他的话在往下说,小吏只能暗气暗憋,在身后一众兵士嘲笑的眼神里率先走向林如海的内书房。
最后结果可想而知,确实从林如海府里“抄”出了一个书匣,里面也当真放了许多好东西。
本来大皇子也没想到事情会进展得这样顺利,以为林如海是真的没察觉他布在人市的暗桩,而死遁的李方和醇娘等人也是真的阴差阳错死掉了。故而,当书匣抵京后,大皇子下了大力气,让皇帝第一时间亲自看着书匣被打开。
自然,开匣子的人是被挖角的蔡钧。
当书匣打开,露出里面藏着的图纸后,大皇子夸张地惊呼起来,指着图纸气愤填膺,直呼奸贼禄蠹,好一个奸猾狡诈之徒
只是,大皇子是骂了个痛快。皇帝却眉眼不动,丝毫反应也无。
大皇子终于察觉不对,识趣地闭嘴。
皇帝摩挲着每页图纸角落的暗纹,控制不住想起了义忠亲王说的话。
“都说疏不间亲。咱俩虽是兄弟,到底不是一个娘生的。大皇子是你的长子。论理这话不该我说,可是除了我,估计也没人敢跟你说了。祖宗家训,立嫡立长。他虽非嫡,说句不好听的,皇帝当初也不是嫡出。何况,皇后并没有嫡子,傅贵妃仅一人之下。无论怎么算,大皇子都是最有希望登上那个位置的人。你不能怪皇子们要争。“义忠亲王说到这里,自嘲地笑了笑。
当初兄弟们跟他争的时候,那才叫个无所不用其极呢现在几个皇侄们的小动作,跟他们父皇当年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皇帝也有点尴尬地摸了摸鼻子。
义忠亲王接着道“但是,却不能由着他们乱争。这江山始终是咱们穆家的,子孙们是要个千疮百孔、权臣当道、尾大不掉的天下,还是一个吏治清明、玉宇澄清、欣欣向荣的盛世,这个道理,皇帝必须教了。”
言下之意就是天子犯法绝不与庶民同罪。
大皇子手伸得太长,都管到江南去了,偏偏还没管好,搞出一堆烂摊子,差点动摇国本,还几乎就刺伤了义忠亲王。
但是义忠亲王并不跟他计较,也是计较不起。大皇子可以从此事中全身而退,甚至还不影响他夺嫡。但是,皇帝一定要醒悟,不论他愿不愿意,孩子们大了,夺嫡已在进行中。他究竟要选一个怎样的继承人,要留给后人怎样一个江山天下
义忠亲王该说的都说了,仁至义尽,最后拍拍屁股走人。
皇帝突然叫住他,问道“二哥不想见见永裕吗”
义忠亲王转身的动作顿住了,却仍旧没有回头,半晌方道“相见争如不见。只要你肯护着他,便谁也伤不得他。”
皇帝立刻道“我自然护永裕周全。”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义忠亲王袍袖一展,离开内书房。
内书房外,御道丹墀之上,义忠亲王负手而望天高无云,龙纹盘结,待时而飞。
此刻,皇帝看着装作乖巧懂事的大皇子,长长地叹了口气。
其实,永裕那孩子才是最适合这个位置的人吧
念头刚起,皇帝就举起木匣重重扔到大皇子脚边,像是要扔走适才那一瞬间心底泛起的恶念一般,怒斥道“混账,睁开眼好好看看你搜罗来的证据。”
皇帝实在是气狠了,罚大皇子闭门思过,并专门宣傅君山进宫,好一通耳提面命。
当夜,傅君山就翻墙进了大皇子府,好生教导了这傻外甥一番。之后,大皇子果然老实了许久。
而林如海也得了大皇子学乖的好处。
本来他作为巡盐御史,可上密折随时直达天听。江南乱成这样,林如海一无奏报。搁在不讲理的皇帝那里,他可不管你本职工作是什么,身为臣子,身为天子耳目,你就是失职。于是,林如海就告病在家了,皇帝也同意了。只是谁也没想到,林如海这一告病就是小三年,都快抵上旁人守孝了。
起初,原江南大员的同僚、故旧、姻亲、家属们见大厦倾覆,唯独林如海和甘知府独善其身,对两人意见都很大,时不时上个小本给两个上点眼药。
后来,林如海明面上虽没被皇帝斥责,也未丢官去职,却正值壮年、好么生的就被皇帝闲置了,似乎还三年五载内都没有启用的意思。
那些酸溜溜的人们呀,终于移开了眼,甚至随着林如海赋闲在家的时日越来越久,人们隐隐地有点同情起他来。
毕竟,谁都知道,他差点替义忠亲王挡了刀,几乎死在刺客手下,后来还被“抄家”。
许多人都在暗地里猜测是不是林如海府里真的藏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被皇帝抄了出来。皇帝一时不好发作,才这样磋磨林如海。
要知道,人的一生有几个三年呢
林如海却不管旁人怎么想。相反,他十分享受被闲置的状态。
简在帝心,懂不懂
另外一个保皇派甘知府就羡慕死了林如海的被束之高阁。一场暴风雨过去,他倒是啥事没有,接着做他的扬州知府。可是错就错在了他啥事儿都没有。
从前和他交好的人,除了几个知根知底、世代相交的,大部分都不动声色地远离了他。从前就和他不对付的人,好嘛,总算找到攻讦他的由头和天然的同盟了。至于那些本就不冷不热的人,不约而同冷眼看着他焦头烂额、疲于应付各方的打击报复,甚至还偶尔搀上一脚。
甘知府苦啊,苦得他大把大把掉头发,苦得每次钱夫人来林府看望贾敏,觑见她红光满面、春色天成的形容,再想起自家年纪轻轻就已力不从心的丈夫
钱夫人也苦啊
可惜,就还是有人不懂林如海的逍遥自在。
头一个就是他那自诩聪明盖世、怀才不遇的内兄贾政。
最开始,林如海都没好意思告诉贾敏,打义忠亲王来了扬州,贾政写给他的私信就跟雪片似的,纷纷扬扬,不眠不休。
等到除夕后彻底撕破脸关衙抓人,贾政更是不知从谁那里得了消息,立刻就信了别人的谗言,写信来给林如海让他在义忠亲王面前进言。劝他谨慎行事,莫要中了旁人奸计,诬陷忠良,寒了旧臣们的心。
林如海看过差点吐血三升。
谁是忠良谁人中计什么旧臣
这都改天换日多少年了,连义忠亲王都认了,心甘情愿来江南替圣上收拾烂摊子。你个蒙父荫,靠荣国公临终求恩典的折子混了这么多年才混成个工部员外郎的马上要掉出世家队伍的“千年老二”,还有什么资格,哪里来的底气称“旧臣”
当谁不知道宁荣二府曾是废呢当谁不清楚勋贵们都和义忠亲王有亲吗
时过境迁,你还是谁的旧臣你还眷恋着谁的天下
林如海看见这封信,手都烫疼了,当场就要引火烧了。转念一想,林如海又揣着信去见了贾敏。
贾敏一看,也是气得七窍生烟,深恨贾政多事,更为他话里话外的意思惊心。
这这这,书里说“家室败亡首罪宁”,我看不是吧向来只知卖弄风雅、无病呻吟的假正经竟也能说出“寒了旧臣们的心”的话,这不是赤裸裸的站队是什么他就凭五品工部员外郎的身份站队
恐怕是他肯站,也没人要他吧
还不是荣国府的名头和贾代善在军队里的威望
贾敏也一气之下就要写信回去痛斥贾政,被林如海拦下了。
背后怂恿贾政的人是何居心还不清楚,他们不能贸然暴露。两人只得隐忍不发。
没想到贾政却来了劲头,三天两头派人送信,比义忠亲王往京里回禀案情上的折子都多,沦为众人笑柄。
就连皇帝在有一次批复林如海请安折子后,还特特写了一笔“闻卿与内兄关系亲厚,常一日三书,实否”
吓得林如海差点把贾政写给他的信都打包了寄到京城去。
最后,林如海忍无可忍,写信告诫贾政
童谦益和孟秋白、史遇农和李越娘并童氏子弟大多都留了下来。江南官场官员三去其二,职位空缺极多,童谦益打头,几乎所有人头上都被戴了顶“代理”的乌纱帽。
倒也不是皇帝太小气,不愿意论功行赏。实在是自来官场的位置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更别提江南膏粱富饶之地了,历来都属派系必争之地。
朝堂上,对于如何处理那些贪官污吏,因为皇帝和义忠亲王态度都十分坚决。又有童谦益扮演的义忠亲王遇刺之事在前,月老庙还出现了大量,再加上庞繁也愿作证他手下确实有一队弓箭手携带兵器私自离营。
当初天玑换人的时候,还留了一手,给这些人下达了假命令。结果就有几个消息闭塞又胆大包天的愣头青持箭闯了总督私宅。一场火拼之后,愣头青们当场死了大半不说,还被总督亲卫活捉了送上京城。两下里相印证,周廉等人罪上加罪。
再有就是,大皇子那边到底没死心。被义忠亲王亲自写信借“擅长驭马的车夫一用”后,大皇子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指使手下一个一直隐藏在巡盐御史衙门的小吏咬出林如海其实是贪腐大案中的漏网之鱼,他府中还藏有盐井和铁矿图纸云云。
贾敏和林如海就等着这一招呢
林如海听说自个儿被参了,立时上折子自辩,声泪俱下地剖白自己的忠心。还表明身正不怕影子斜,敞开中门,欢迎皇帝派人来“抄”家。
于是,皇帝真的下令查抄林府。
当那小吏气势汹汹带着朝廷官兵冲进林府时,只看见林如海、贾敏和黛玉、童毅四个人两两一组正放风筝呢
小吏气得不行,跳脚大骂林如海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不尊重命官云云。
因着放风筝,跑出了一身细汗,小脸蒸得红扑扑的黛玉,歪着头打量了小吏半天,十分天真无暇地问林如海道“爹爹,官服不是从绿袍起的吗还有灰溜溜的命官朝服啊”
那小吏只是个吏胥,根本不入流,不是官员,自然没有官服。此刻他不过狐假虎威,被黛玉一语戳破,恨得两眼翻白,鼻孔呼呼出气。
偏偏黛玉只是个孩子,又纯属好奇,还是顺着他的话在往下说,小吏只能暗气暗憋,在身后一众兵士嘲笑的眼神里率先走向林如海的内书房。
最后结果可想而知,确实从林如海府里“抄”出了一个书匣,里面也当真放了许多好东西。
本来大皇子也没想到事情会进展得这样顺利,以为林如海是真的没察觉他布在人市的暗桩,而死遁的李方和醇娘等人也是真的阴差阳错死掉了。故而,当书匣抵京后,大皇子下了大力气,让皇帝第一时间亲自看着书匣被打开。
自然,开匣子的人是被挖角的蔡钧。
当书匣打开,露出里面藏着的图纸后,大皇子夸张地惊呼起来,指着图纸气愤填膺,直呼奸贼禄蠹,好一个奸猾狡诈之徒
只是,大皇子是骂了个痛快。皇帝却眉眼不动,丝毫反应也无。
大皇子终于察觉不对,识趣地闭嘴。
皇帝摩挲着每页图纸角落的暗纹,控制不住想起了义忠亲王说的话。
“都说疏不间亲。咱俩虽是兄弟,到底不是一个娘生的。大皇子是你的长子。论理这话不该我说,可是除了我,估计也没人敢跟你说了。祖宗家训,立嫡立长。他虽非嫡,说句不好听的,皇帝当初也不是嫡出。何况,皇后并没有嫡子,傅贵妃仅一人之下。无论怎么算,大皇子都是最有希望登上那个位置的人。你不能怪皇子们要争。“义忠亲王说到这里,自嘲地笑了笑。
当初兄弟们跟他争的时候,那才叫个无所不用其极呢现在几个皇侄们的小动作,跟他们父皇当年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皇帝也有点尴尬地摸了摸鼻子。
义忠亲王接着道“但是,却不能由着他们乱争。这江山始终是咱们穆家的,子孙们是要个千疮百孔、权臣当道、尾大不掉的天下,还是一个吏治清明、玉宇澄清、欣欣向荣的盛世,这个道理,皇帝必须教了。”
言下之意就是天子犯法绝不与庶民同罪。
大皇子手伸得太长,都管到江南去了,偏偏还没管好,搞出一堆烂摊子,差点动摇国本,还几乎就刺伤了义忠亲王。
但是义忠亲王并不跟他计较,也是计较不起。大皇子可以从此事中全身而退,甚至还不影响他夺嫡。但是,皇帝一定要醒悟,不论他愿不愿意,孩子们大了,夺嫡已在进行中。他究竟要选一个怎样的继承人,要留给后人怎样一个江山天下
义忠亲王该说的都说了,仁至义尽,最后拍拍屁股走人。
皇帝突然叫住他,问道“二哥不想见见永裕吗”
义忠亲王转身的动作顿住了,却仍旧没有回头,半晌方道“相见争如不见。只要你肯护着他,便谁也伤不得他。”
皇帝立刻道“我自然护永裕周全。”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义忠亲王袍袖一展,离开内书房。
内书房外,御道丹墀之上,义忠亲王负手而望天高无云,龙纹盘结,待时而飞。
此刻,皇帝看着装作乖巧懂事的大皇子,长长地叹了口气。
其实,永裕那孩子才是最适合这个位置的人吧
念头刚起,皇帝就举起木匣重重扔到大皇子脚边,像是要扔走适才那一瞬间心底泛起的恶念一般,怒斥道“混账,睁开眼好好看看你搜罗来的证据。”
皇帝实在是气狠了,罚大皇子闭门思过,并专门宣傅君山进宫,好一通耳提面命。
当夜,傅君山就翻墙进了大皇子府,好生教导了这傻外甥一番。之后,大皇子果然老实了许久。
而林如海也得了大皇子学乖的好处。
本来他作为巡盐御史,可上密折随时直达天听。江南乱成这样,林如海一无奏报。搁在不讲理的皇帝那里,他可不管你本职工作是什么,身为臣子,身为天子耳目,你就是失职。于是,林如海就告病在家了,皇帝也同意了。只是谁也没想到,林如海这一告病就是小三年,都快抵上旁人守孝了。
起初,原江南大员的同僚、故旧、姻亲、家属们见大厦倾覆,唯独林如海和甘知府独善其身,对两人意见都很大,时不时上个小本给两个上点眼药。
后来,林如海明面上虽没被皇帝斥责,也未丢官去职,却正值壮年、好么生的就被皇帝闲置了,似乎还三年五载内都没有启用的意思。
那些酸溜溜的人们呀,终于移开了眼,甚至随着林如海赋闲在家的时日越来越久,人们隐隐地有点同情起他来。
毕竟,谁都知道,他差点替义忠亲王挡了刀,几乎死在刺客手下,后来还被“抄家”。
许多人都在暗地里猜测是不是林如海府里真的藏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被皇帝抄了出来。皇帝一时不好发作,才这样磋磨林如海。
要知道,人的一生有几个三年呢
林如海却不管旁人怎么想。相反,他十分享受被闲置的状态。
简在帝心,懂不懂
另外一个保皇派甘知府就羡慕死了林如海的被束之高阁。一场暴风雨过去,他倒是啥事没有,接着做他的扬州知府。可是错就错在了他啥事儿都没有。
从前和他交好的人,除了几个知根知底、世代相交的,大部分都不动声色地远离了他。从前就和他不对付的人,好嘛,总算找到攻讦他的由头和天然的同盟了。至于那些本就不冷不热的人,不约而同冷眼看着他焦头烂额、疲于应付各方的打击报复,甚至还偶尔搀上一脚。
甘知府苦啊,苦得他大把大把掉头发,苦得每次钱夫人来林府看望贾敏,觑见她红光满面、春色天成的形容,再想起自家年纪轻轻就已力不从心的丈夫
钱夫人也苦啊
可惜,就还是有人不懂林如海的逍遥自在。
头一个就是他那自诩聪明盖世、怀才不遇的内兄贾政。
最开始,林如海都没好意思告诉贾敏,打义忠亲王来了扬州,贾政写给他的私信就跟雪片似的,纷纷扬扬,不眠不休。
等到除夕后彻底撕破脸关衙抓人,贾政更是不知从谁那里得了消息,立刻就信了别人的谗言,写信来给林如海让他在义忠亲王面前进言。劝他谨慎行事,莫要中了旁人奸计,诬陷忠良,寒了旧臣们的心。
林如海看过差点吐血三升。
谁是忠良谁人中计什么旧臣
这都改天换日多少年了,连义忠亲王都认了,心甘情愿来江南替圣上收拾烂摊子。你个蒙父荫,靠荣国公临终求恩典的折子混了这么多年才混成个工部员外郎的马上要掉出世家队伍的“千年老二”,还有什么资格,哪里来的底气称“旧臣”
当谁不知道宁荣二府曾是废呢当谁不清楚勋贵们都和义忠亲王有亲吗
时过境迁,你还是谁的旧臣你还眷恋着谁的天下
林如海看见这封信,手都烫疼了,当场就要引火烧了。转念一想,林如海又揣着信去见了贾敏。
贾敏一看,也是气得七窍生烟,深恨贾政多事,更为他话里话外的意思惊心。
这这这,书里说“家室败亡首罪宁”,我看不是吧向来只知卖弄风雅、无病呻吟的假正经竟也能说出“寒了旧臣们的心”的话,这不是赤裸裸的站队是什么他就凭五品工部员外郎的身份站队
恐怕是他肯站,也没人要他吧
还不是荣国府的名头和贾代善在军队里的威望
贾敏也一气之下就要写信回去痛斥贾政,被林如海拦下了。
背后怂恿贾政的人是何居心还不清楚,他们不能贸然暴露。两人只得隐忍不发。
没想到贾政却来了劲头,三天两头派人送信,比义忠亲王往京里回禀案情上的折子都多,沦为众人笑柄。
就连皇帝在有一次批复林如海请安折子后,还特特写了一笔“闻卿与内兄关系亲厚,常一日三书,实否”
吓得林如海差点把贾政写给他的信都打包了寄到京城去。
最后,林如海忍无可忍,写信告诫贾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