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王孙秀林,右边则是二等候、辽宁布政使李延庚。
    下首左侧,坐着一溜辽宁省的文官,军政学校副校长、辽宁省按察使冯如京高居首位。
    左侧,洪承畴、姚恭、宁完我、马鸣佩、王文奎一字排开。
    这里要说明的是,按照之前的规矩,对于文官,尼堪原本是准备按照五十岁一刀切的,最终还是罢了,故此,像姚恭、宁完我这些人才能进入学校“深造”。
    洪承畴就不用说了,姚恭在大凌河投降清国前是永平监军道,职掌“分道巡察,负责各道兵备、提学、抚民、巡海、清军、驿传、水利、屯田、招练、监军事宜”,这个位子如果要干好,可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不过姚恭官声颇佳,显见得还是有些能力的。
    几人中,姚恭年纪最大,今年五十三岁,宁完我、洪承畴差不多,都是五十岁,马鸣佩、王文奎都是四十岁左右。
    洪承畴是福建人,姚恭、王文奎是浙江人,身形都瘦小一些,而宁完我、马鸣佩都是辽东本地人,倒是生就了一份好身板,这也是满清的规制释然,皇太极虽然对这些人优渥有加,不过如果跟随出征,也是要上马作战的。
    若是没有大夏国,这些人在大清国历史上都混得不错
    洪承畴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
    姚恭山西按察副使
    王文奎漕运总督
    宁完我太子太保、弘文馆大学士
    马鸣佩兵部尚书、江南江西总督
    三个月过后,这些人也按照大夏文官的官服穿戴起来,不过是衣服上并没有补子罢了。
    尼堪今日也穿起了一身自从登基后由后宫尚衣监制作的皇帝常服。
    乌纱帽,冠后折角向上,翼善冠是也。
    金色盘龙纹袍服,窄袖、盘领,大红中衣,交领。
    用黄金、白玉、琥珀三色宝物制成的腰带。
    配上他那白皙清朗的面容,挺拔的身材,在洪承畴这位见过大明、大清两国皇帝的人看来不禁甚为感叹。
    “不论别的,单论相貌,此人就是人中龙凤,与那两位不可同日而语”
    “诸位”
    尼堪说话了,与文官们说话就与一众武将不同了,他的声音平缓、稳重、悦耳,令人油然而生亲近之感。
    “如今你等在学校已经修习了三个月,以前无论在明国还是清国,你等都是高官,而今清国已亡,明国也是苟延残喘,我等今日就来议一议”
    “这两国为何走到今日这一步”
    “嗯,先说清国”
    说到清国,宁完我心中一凛,几个月以前,他还是大清的柱石之臣,在皇太极心里,他可是仅次于范文程的存在,短短几个月过去之后,他竟成了阶下之囚。
    世事变幻如此,到如今他还未能转变过来。
    若不是战争开始之后他还在广宁孙定辽军中“督师”,他肯定也是跟着豪格走了。
    不过从目前看来,留下来似乎也不错,不过想要一众降官里出人头地,没有一番表现是不成的。
    “咳咳”,他站了起来,“奴才”
    作为最早投降建州的几位文人之一,宁完我肯定也是入了旗的,这个称呼也只有见到皇太极后他才会这么说,不过话一出口他便意识到八旗制度早已烟消云散了,眼前这位大夏国的皇帝明显是要在辽东实行郡县制的。
    但说“微臣”也不对,眼下的他还是降官身份,并没有得获一官半职,最后他想着,“此人号称索伦人,而索伦人与满洲几百年前还是一家,干脆继续用奴才自称得了”
    “奴才以为”
    他偷偷瞟了尼堪一下,见他并没有任何动静,这心里一喜,便继续说道“清国虽然武运昌盛,不过与大夏相比又落了下乘,何况文事方面也以八旗制度为主,原本并不觉得有何不妥,如今想起来,这个规制与武事极为便利,不过与文事就多有不便,而奴才听闻大夏国早就在境内实行了郡县制,两相比较,高下立判,故此,大夏必胜,清国必败,早有端倪”
    尼堪点点头,此人虽然不堪,不过话却说到了点子上,若是没有大夏在,清国一统蒙古之后还真是不可阻挡,不过当其北边出现一个武力更加强盛,财政更加宽裕的大夏之后,他的灭亡便是迟早的事。
    何况,清国成立才十几年,对于这样“兴也倏然,亡也忽然”的政权估计没几个人会在意。
    接下来,诸人也七嘴八舌说了一通,都有些道理,尼堪也是频频点头,在后面端坐的王文慧等人都一一记下。
    “现在就来说说这明国”
    见差不多了,尼堪便将话题转到了明国。

章节目录

1625冰封帝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龙吟森森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龙吟森森并收藏1625冰封帝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