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得圣命, 顾玉成迅速忙碌起来。
    他初时跟着右相制定各项细则, 好叫实施起来更顺利, 毕竟涉及到数百万人的利益,不可不慎。后来干着干着, 就从末位小虾变成了领头羊,甚至在朝廷公文颁布, 举世哗然之时,搬了个高凳坐在布告旁, 专门为人解惑。
    普通百姓也就看个热闹, 等听完官差解释, 知道僧道还俗后要纳税服役,等于间接给他们减轻负担,更是拍手称快,最多看两眼顾玉成, 悄悄议论几句。
    不满的多是和尚道士及笃信宗教之人。
    有穿着僧袍的居士跳脚大骂“无知俗夫没了高僧大师, 家中婚丧嫁娶、作灶动迁,找谁去没有吉日吉时,犯了忌讳怎么办”
    顾玉成不慌不忙地反问道“你怎么知道你找的就是高僧大师, 不是江湖骗子朝廷有令, 和尚需背诵佛经三千字,道士需背诵道籍十篇,方为入门。你找的所谓大师,会吗”
    僧袍居士“”
    顾玉成再接再厉“尔等凡胎,哪里分得出大师和骗子现在天子英明, 为百姓大浪淘沙,去芜存菁,从今往后,凡我朝子民,不管去何方寺庙,何处道观,都不用担心被骗,岂不大善”
    “佛说果报,道讲还恩,尔等此刻作为,哪里对得起天子深恩”
    僧袍居士被问得哑口无言,举起袖子遮脸而走,人群中几个犹犹豫豫的居士也跟着四散开来,再无人冒头。
    “启正者,启智正心,启明正途也。”顾玉成对围观众人拱手一礼,声音清正,“各位都是天子子民,有什么疑惑、困难尽管说。朝廷绝不会置之不理。”
    他亲自下场鼓励,看起来一脸正气,不是那种动不动喊打喊杀的人,众人胆子也大了点儿,渐渐有僧人道士上前询问,甚至有上了年纪的和尚痛哭嚎啕。
    顾玉成非常耐心,来一个解答一个,对年轻人就是劝其为国为家努力生活,只要心中有佛,做个居士未尝不可。对年老的则让其另行考虑,看看是还俗和亲友一起生活还是在寺里做个寄名僧,由寺庙供养。
    什么你说寺庙养不起
    那这样的寺庙就是周转不起来,没有存在的必要,统一登记后由朝廷派人接手吧。
    什么还可以再努努力
    那也行,你们回去合计合计,总之寺庙必须能自我供养,不能让人挨饿。和尚也是天子子民啊。
    偶有那耍横的,顾玉成也丝毫不怵,对和尚就用佛理驳斥,对道士就用道经教训。他站在高处,皎皎如芝兰玉树,各种典故俗说,信手拈来,佛言道语的硬是讲出了一股神挡杀神佛阻弑佛的气势。
    一天下来,顾玉成说得口干舌燥,给京师官差留下十几页话术,让他们在被百姓质疑或去庙观的时候用,终于功成身退。
    “还是年轻人脑子灵活,主意多。”右相郭山笑呵呵地捋一把稀疏的胡子,对同僚夸赞顾玉成,“此举虽小,可为成例。如每次布告都有朝廷委派人讲解答疑,必能使政令通达,百姓安乐。”
    “顾探花年纪虽轻,治理生民却手段老练,出人意表。”户部的同僚道,“我欲向陛下上表,引他入户部。”
    御史台的翻了个白眼“你们户部自己一天天算账都算不清,张口没钱,闭口亏空,还想拉顾大人下水他这般才思敏捷,舌灿莲花,合该到我御史台。”
    右相郭山“”
    又来了。
    早先顾玉成还在黔源县的时候,他的官职就争执不下。户部的认为他生财有道点子多,想让他进户部,御史台觉得能靠嘴皮子诈降平王世子的人,必须当御史啊,否则岂不是暴殄天物
    两方争执不下,又有吏部认为他们最应该补充能干的年轻人,以至于直到最后顾玉成的实职都没定下。
    听同僚互相争抢,郭山笑眯眯地翻开册子看起来。
    这次抑佛贬道,意外的顺利,主要还是每个还俗的僧道都能领到田地银钱,故而无甚波折。那纯粹为了生计出家的,现在还俗还喜气洋洋。
    最妙的是,这些田地银钱九成是寺庙道观出的。
    剩下那一成实在出不起的,朝廷可以代付,但庙观从此拆分合并,或就此注销,或归朝廷管辖。
    花别人钱做自己事儿,此中滋味,怎一个舒爽了得
    到底是历练过的年轻人,着实能为啊。
    和郭山所想不同,顾玉成并不居功。
    在他看来,宝华天子崇信僧道多年,天下人苦之久矣。京师还算富庶,都有百姓为了求神拜佛过不下去,更别提更偏远穷困的地方了。现在削减僧道势力,不过是在积蓄已久的暗潮上推一把,借助趋势而已。
    最重要的是,启正天子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仁厚,他在街头舌战僧道的时候,菜市口的血迹都没干透。挟此赫赫声威,没有哪家寺庙道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农家子科举养家(种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当归矣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当归矣并收藏农家子科举养家(种田)最新章节